■本报记者 方云凤 本报通讯员 郑乐景
■摄影 尹炳炎
照片上这个小男孩名叫龙龙,只有16个月大,来自安徽宿松县。因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龙龙自来到人世起,就没有见过爸爸妈妈的模样,更不知道还有那么多的色彩。昨天,龙龙的妈妈抱着孩子来到本报编辑部,眼含泪水:“别人家的孩子逢年过节都喜欢玩气球,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些漂亮的气球呢?”
私人诊所 误子一生
龙龙的妈妈张梅凤今年31岁,爸爸石友德35岁,除了龙龙,他们还有一个4岁的女儿颖颖。为了给孩子治眼疾,夫妻俩今年春节后从安徽来到了杭州,一家4口挤住在三墩镇一间六七个平方米的小屋里,以卖红薯为生。
张梅凤说,他们夫妻俩结婚6年后才生下了颖颖。在这之前,她怀孕3次,每次都没保住孩子。所以怀上颖颖后,她就开始在县医院吃中药保胎。后来怀龙龙时,她觉得县医院中药太贵,贪图便宜,到附近村子的一家私人小诊所配来中药吃,连吃了4个月。
“龙龙3个月大时,我们发现他眼皮总是往上翻,叫他也没反应。上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先天性白内障,可能是受我吃的那些中药的影响。医生说,孩子要想恢复视力,只能动手术。”他们听说杭州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医疗技术比较先进,夫妻双双来到杭州,边打工边给龙龙治病。
一个手术 初见亮光
2005年9月,龙龙的右眼在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动了第一次手术。医生说,孩子太小,因为营养太差,身体也很弱,因此手术必须分步做,两只眼睛一共需要做4次手术。
第一次手术后,龙龙开始对亮光有反应了。记者在给他拍照时,闪光灯一闪,他就会眨一下眼睛。
然而,对于接下来的手术费用,夫妻俩实在发愁。张梅凤说:“龙龙爸有类风湿病,不能干重活,我们每天卖红薯,只能赚上十几二十元,只能勉强糊口。第一次做手术用去了5000元,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接下来的三次手术费用,我们实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
张梅凤最担心的是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眼看就要懂事,知道自己是瞎子,一定会很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