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大讲堂
3  4  
PDF 版
河清: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
中国人的“世界情结”
现代化与“西方化”
中西文化两股道
坚守中国“国性”
全球化一定带来趋同性吗?
现场互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全球化一定带来趋同性吗?
  不仅中西文化之间存在重大差异,中国文化与印度、俄罗斯等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差异。认为随着经济上的“全球化”,人类文化的这些差异将消失,同化为一个“世界文明”,这是一种天真的浪漫。

  法国文化人类学宗师莱维·斯特劳斯深刻质疑“世界文明”的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以种族,而是以文化来区分。他强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应当以“复数”计,不应当设想一种“单一的文明”。他把人类不同的文化形态比作不同的“配方”,就像在中药店配药。有的药为多种配方共有,有的药则为某一配方独有,文化也一样。

  莱维·斯特劳斯明确认为,“世界文明的概念是一个非常贫乏而简略的概念”。即使有一天来临,“世界文明只能是各种保存各自独特性的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联合,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

  亨廷顿提出“文化个性”(cultural identity)作为他的核心概念。亨廷顿认为今天世界上存在六、七种主要文化或文明。这些文化不会同化融合到一种“世界文明”,相反将长期保持各自的“文化个性”,甚至相互对抗,发生“冲突”。

  亨廷顿和莱维·斯特劳斯还都注意到,人类文化交流不仅带来“趋同”,还有“趋异”现象。莱维·斯特劳斯说,人类各文化在相互碰撞和交流过程中,有时趋于同合,有时则相反趋于离异,互相拉开距离,突现个性。亨廷顿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举例,当一个女心理学家在跟其他十几个从事不同职业的女性在一起时,她会用“我是一个心理学家”来自我确认。但当她跟另一些男心理学家在一起的时候,她会用“我是一个女人”来自认。这说明,人始终是以自己区别与别人的个性来自我确认。再如,许多中国人在国内对现状很不满,这也看不惯,那也不行。但到了国外,常常变得很爱国,听不得人家说中国不好。那正是因为,当他来到国外,面对周围外国人的目光,他时时处处都自我意识到“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是他区别于周围其他人的最根本的个性。他能不爱国吗?

  所以,“全球化”带来人类互相交流的密切化,在一些方面“趋同”的同时,也在另一些方面“趋异”,激励人们的自我个性意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