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6版:新知
3  
PDF 版
乡村所剩无几的优质师资, 站在城市诱惑的风中
站在城乡教育的岔路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年伊始,本报将人文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下牵动人心的城乡教育资源公平问题,重磅推出大型深度情感式报道:“保卫乡村教育”——
乡村所剩无几的优质师资, 站在城市诱惑的风中
一位山区特级教师的温柔留守
  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

  当三轮车把我载到景宁县小的时候,我有些吃惊,这所当地最好的小学被破旧的居民房包围着,大门一点也不气派,就是两扇铁门,如果不是里面琅琅的读书声,我真以为到了哪个仓库的门口。走进学校,里面不大,整个学校由三幢教学楼组成,最老的一幢楼房是两层的砖瓦房,还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学生的课桌椅也是早期的,外面的小学已经是一人一桌椅,这里还是长凳子;只有一部分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班额都是五六十人。

  我一眼就认出了柳敏敏,好像所有的年轻特级教师都有这种气质:干练、随和。在我们通电话时,柳老师显得比较低调,本想推掉这次采访,但在我的坚持下,她把我的到来当作一种缘分。

  柳老师告诉我,景宁县小只有15亩土地,却容纳了近2000学生。“学校历史比较悠久,前身是雅峰书院,2006年就要百年校庆了。”柳老师承认,和一些大城市的小学相比,这里的办学条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不过,跟我以前待过的学校相比,这里已经很不错了。”

  柳敏敏是景宁县沙湾镇人,她于1987年从松阳师范毕业后回到沙湾教书,“那个时候校舍比较破,好在我们是从农村出来的,不是太在意这样的办学条件。”在基层耕耘几年后,由于教学水平有目共睹,柳老师于1993年转到鹤溪镇小学。鹤溪镇小就在县城边上,跟偏远的乡村比较,这里施展手脚的空间更大了,柳老师就是在这里成为一名名师的,并在这里申报了特级教师。“2002年我又调配到县小,评上特级教师的消息也是在这里收到的。”

  这对夫妻有点傻

  说来也巧,柳老师的爱人张怀海是景宁县小的校长。张怀海师范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下面的完小,学校是当地祠堂改建的,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这个岗位的。两夫妻,一个是特级教师,一个是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省农村骨干校长培养对象,这么好的条件,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干吗还要待在这么偏远的大山呢?

  学校的老师都说这对夫妻有点傻!刘悟男是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他是县小在2003年从下面的镇小调过来的,县小很多年轻老师都是从乡镇小学过来的。刘悟男是一个直性子,他就当着柳老师的面说他们傻。“如果换了我,只要有机会,肯定要出去!”

  不断充实自己,只要是教学骨干,就有机会一步步向好学校靠拢,这是绝大多数乡村教师的想法和行动。刘悟男早些时候在一个更偏远的地方教书,最能感受基层教师的心声。“乡下老师自学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宁可自掏腰包也要提高自己,因为他们更向往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当年和刘悟男同在葛山乡校的老师,现在有十几人都到了县城。“如果我还在老家教书,虽然钱不多,生活肯定比较安稳。我现在县城租房子住,每月200元的房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半年来,我一直只拿700元一月的钱,但我觉得,比起这些,一个人的成长空间更重要。”

  曾经有过想走的念头

  3年来,很多认识柳敏敏的人把见面的问候语改成了“什么时候走,到哪里去?”柳老师每次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一些知名学校的校长就会和她套近乎:“如果有意向,可以到我们学校来看看。”

  说到这个话题,柳老师现在的态度比较明确,不管谁问,都不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人与人是讲感情的,太伤感情的话不说,我也不会回答‘不走’,别人在关注你,这本身是一种缘分啊!”柳老师对同事也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在她面前谈钱。“我是这里的特级教师,中高职称,一个月也就2100元,每年的名师补贴是1200元。如果是为了钱,我要走的理由很充足。”

  在2001年的时候,柳老师也曾想过去宁波,当时她是省名师培养对象,班里的不少同学现在也是特级教师。她们在一起聊的时候,一些同学鼓励她到外面来看看,为了她女儿。说起8岁的女儿,柳老师觉得对不起她。柳老师9岁就没了爹,由母亲一手拉扯大,她更懂得做母亲的责任。“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没精力,家庭事业难以兼顾,受伤害的总是女儿。”

  柳老师和丈夫都很忙,由于没时间在学习上帮女儿一把,他们更希望女儿接受好的教育。“我是一位母亲,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我也觉得小孩去大城市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毕竟那里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成长空间。”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有付诸行动,柳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

  大山里需要好老师

  作为惟一的特级教师,柳老师真的很忙,一年中三分之一时间在出差,三分之二时间在学校。“每次带班,我就对家长说,我这个人没有多少时间在学校,他们把孩子放到我班里会吃亏的,但他们心甘情愿没有一句怨言。”

  评上了特级的柳老师有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上面挂着“教科室”。柳老师说,山里太需要好老师了,她这个大山里惟一的特级教师肯定闲不了的。“2005年6月,我带的一个新星班毕业了,这里汇聚了景宁县比较优秀、年轻的小学数学老师,很多人现在是各个学校的骨干。”

  柳老师说,山里老师最缺乏和名师的交流,“在我们这里,基层普通老师两年还不一定轮到出去学习,每次出去,她们越发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2005年11月,刘悟男老师去了一趟杭州,参加全国情感型课文教学研讨会,4天的会议,他每天7点到场,9点半离场,听了32堂课,8个讲座,整整做了一个笔记本的笔记。“上课的都是特级教师,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

  柳老师现在和徒弟一起带一个班,但她的任务并不轻,她要经常接受其他老师的邀请去上课。“有时候我主动去给她们上课,希望对她们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帮助。”

  有时为了孩子也想走

  虽然自己还没有走的打算,但柳老师并不能阻止一些优秀教师的出走。就在她的那个新星班里,一位老师刚刚评上省教坛新秀就去了义乌,“每年春季,大城市里的学校把关注点放在我们这些比较贫穷的地方,很多好老师出走的原因有很多,但少不了经济成分。”对于那些出走的老师,柳老师并不埋怨她们:“很多跳出去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们的孩子。”

  老师也是母亲,哪个母亲不为子女着想。胡少华老师已经有了17年的教龄了,儿子现在是六年级。“我要为儿子的初中忙碌了,我不想他在县里的初中上学,这里初中稍微好一点的老师被市里的学校抽走了,想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只能去市里。”胡老师想过了,她要把儿子送到丽水市里的民办初中,或者是到好一点的公办中学,但不管怎么样,每年2万元的费用相当于她一年的工资。“为了孩子,假如有机会,我也是会走的。”

  一辈子待在这里是奉献

  柳敏敏说她蛮敬佩学校副校长潘舸平,因为他在这所学校一待就是20年。潘舸平从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县小,曾经也有不少出去的机会,但他没有心动。在此期间,学校有不少老师跑到了市里,又有不少老师从乡村跑到县城。

  说起现在的年轻老师,潘舸平觉得,年轻人有追求是一件好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成长的平台,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平台,不能把他们压在一个地方。”潘舸平说,柳老师这3年不容易啊,电话不用说,上门做说客的也不少,可她硬是没有走。“她没有向学校承诺说一辈子不走的话,她哪天真的走了,我也觉得很正常,她毕竟还年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