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徐静休 陈平 本报记者 孙连兴
昨天上午,尽管天气寒冷,可在桐乡市梧桐街道先锋新村的小区内,人流涌动,被调查员筛查出的近百名“疑似残疾人”,在家属的带领下,一早就来到在小区内设立的专家医疗站,接受身心健康状况检查和残疾鉴定。视力、言语、肢体、精神、听力、智力等鉴定室里,专家在进行耐心的询问和细致的检查。
残疾标准 现场鉴定
在肢体鉴定现场,68岁的李先生坐在专家旁接受检查。十多年前,李先生被自行车撞伤了左腿,一直行动不便。李先生说,“平时走路不方便,常感到一高一低,尤其是上下楼梯。十多年了,我一直没意识到自己可以办张残疾人证。”李先生感慨道。经专家现场鉴定,医务专家在李先生的鉴定表上,填上“肢体残疾,三级。”
站在一旁的方女士,也需要办理残疾人证,她晃了晃右手,对记者说:“1974年,我在机床边工作时,伤了右手,现在只有大拇指好,右手拿东西困难,平时只能用左手拿,三四十斤重的东西,也得靠左手拿。”经专家现场鉴定,方女士被确定为肢残等级三级。
新标准更人性化
据了解,在这次试点调查中,我省首次使用了国家新公布的残疾标准。与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相比,时隔18年,此次残疾人分类显得更科学更细化,也更体现人性化。如过去听力语言残疾被列为一个残疾类型,人们习惯将这类残疾人称为“聋哑人”,而在这次的评定标准上,被严格分开,分别称为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来的“十聋九哑”的观念。
为让调查小区的村(居)民了解这次调查的特殊意义,积极配合调查,这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先向调查户致公开信,送贺卡,约好调查时间。接着,调查员亲自上门,对牢表格里涉及调查户家庭的人口、生活和健康等50多个项目,进行详细询问登记。最后,被筛查出的“疑似残疾人”,在专家医疗站接受身心健康状况检查和残疾鉴定。
抽样调查 泽被悠远
昨天,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在桐乡市两个调查小区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试点,是今年我省正式开展调查前培训调查队骨干的一次实战演练。同时,也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为民健康服务行动。
从今年4月1日起,我省25个县级调查队的近700名调查员和医生,将对被抽中的25个县(市、区)200个调查小区8万人,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入户调查、残疾筛查和健康状况检查。对这些地方0~6岁的儿童,还将进行一次免费健康普查。
参加省试点调查的专家提醒,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上门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宣传,也为调查小区的每个人提供了一次身体和心理健康检查的机会,每个调查户积极配合调查,可以早发现残疾,进行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