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5版:天下·见证
3  4  
PDF 版
沙龙与我畅谈中华文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前驻以色列大使潘占林撰文回忆——
沙龙与我畅谈中华文明
  沙龙重病住院治疗,全球震动,给以色列政局、巴以局势乃至地区形势带来新的变数。作为一名在以色列工作多年的中国外交官,本文作者潘占林先生在以色列出任大使期间与沙龙总理有过多次交往,一直在密切关注沙龙病情的点滴进展。应本报之约,潘大使特撰文回忆了与沙龙见面的悠悠往事。

  沙龙有人爱也有人恨

  沙龙同驻以色列外交使团的交往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首先,作为以色列总理的沙龙非常忙。我曾经思量过,如果当总理有难有易,有的轻松有的繁重,我认为,以色列的总理是最难当的,就其工作频率来说,也是最繁重的。作为以色列总理,不管是“鹰派”还是“鸽派”,不管是“强硬”还是“怀柔”,都处在以巴冲突的风口浪尖上,冲突此起彼伏,这是他必须时刻面对的问题。在国际上,以色列的外交同别国不同,麻烦事不少。在国内,无休无止的派别斗争,总理必须在各派利益之间巧妙斡旋。此外,还必须时刻注意自身安全。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恨他,以色列国内的右翼势力也恨他。

  中以关系回暖得见沙龙

  我在以色列驻节期间,多次有幸同沙龙近距离接触和谈话。2003年6月,我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访问以色列。当时,中国同以色列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得到解决,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西蒙·佩雷斯于2003年3月访华,会见了我国领导人,提出了发展中以关系的一些建议,两国关系开始回暖。其时,杨文昌副部长访问以色列,以色列方面给予较高的礼遇,总统、总理、外长分别会见,副外长同杨文昌会谈。这两次访问,标志着中国同以色列政治关系逐步正常化,两国关系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沙龙会见杨文昌副部长是在一天下午,在沙龙办公室旁的会客室进行的。会客室不大,是长桌会谈式摆设。沙龙同杨文昌握手寒暄,沙龙像往常一样,脸上带着微笑,记者们连忙拍照。我站在一旁,沙龙也连忙伸过手来,有人介绍说,这是中国大使,他点头说:“我知道。”宾主落座后,杨文昌首先转达了温家宝总理对沙龙的问候,接着简单地谈了一下访问进程。

  同以色列官员会见,自然不能不谈以巴冲突问题。杨文昌阐述了我方的一贯立场,希望以色列领导人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负责的精神,结束以暴易暴,重新回到谈判桌旁,通过和谈解决以巴冲突,实现以巴永久和平。杨文昌表示支持“路线图”计划,希望该计划得以实施。

  耐心解释“路线图”计划

  沙龙解释了以色列对以巴冲突的立场。他说,“路线图”虽然并不完善,但以色列方面还是接受“路线图”。实现“路线图”的关键前提是巴勒斯坦方面实行改革,尤其应把武装力量置于统一的指挥之下。他说,以色列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准备让出领土,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他还解释说,以色列修建“隔离墙”计划,指出这是安全边界,不是领土界线,修“隔离墙”就是为了防止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和自杀爆炸分子渗透到以色列进行恐怖活动。

  就在沙龙讲话的时候,他的秘书递给他一张纸条。沙龙看后说,刚接到消息,在耶路撒冷靠近老城的一个公共汽车站发生自杀爆炸事件,造成重大伤亡。

  同沙龙谈话后,杨文昌和我们还特意驱车绕行到发生自杀爆炸的公共汽车站。那里已经用绳索拦了起来,地上的血迹已经清洗过。有几个以色列大兵在那里站岗巡逻,汽车站已经移往别处。熟悉情况的人告诉我们,这里是进出耶路撒冷的重要路口,来往乘车的人很多。据事件的目击者说,那天一位巴勒斯坦女士乘奔驰轿车在离车站不远的地方下车,背着旅行包,在走入人群后拉响了导火索……

  办公室有点像小学课堂

  2003年11月,我向以色列外交部提出了辞行拜会名单,其中有总统卡察夫、总理沙龙、外长沙洛姆、副总理奥尔默特等人。出乎意料的是沙龙接受了我的辞行拜会。

  以色列总统、总理以及外交部等政府机构(除国防部外)都在耶路撒冷办公,而使馆都在特拉维夫。两城距离60多公里。一般驱车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至少要一个小时,碰上堵车就更没准了,所以一个拜会加上往返就需要半天的时间。

  沙龙特意在他到特拉维夫办公的一天安排会见我,这当然对我特别方便。他平时在耶路撒冷的总理府办公,有时他为了会见住在特拉维夫及附近的人士,不定期地到特拉维夫办公。他的临时办公室设在特拉维夫的一家宾馆里,陈设十分简单,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当我被邀请走进办公室,他已经在门口等候。我们握手寒暄后,环顾四周,不知为什么,这间办公室给我一种农村小学课堂的感觉。

  叹服中国文明悠久辉煌

  那天沙龙情绪很好,谈笑风生,他身边没有秘书参加谈话,也没有记录,手头也没有供谈话参考的稿子,似乎也没有严肃的政治话题。他信马游缰,谈起他昔日访华的往事以及迄今仍挥之不去的印象。

  他于1987年担任商业和工业部长时第一次访华。那时中以两国尚未建交,访问是非正式的。其后,他担任基础设施部长时于1998再度访华,这次访华已经是正式访问,因为中以两国已经于1992年建立了外交关系。谈起访华印象,沙龙说,他以前认为犹太人的文明历史悠久,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可是访问中国后才知道,中国的文明更悠久,更辉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绵延至今,实在是世界文明史所罕见。他说,他曾参观过在以色列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百件珍贵文物展,这些珍贵文物传达的信息是:当年中国文化十分先进,工业相当发达,制作业技艺精湛,不由得不令人惊叹。

  参观中国珍贵文物展

  谈起中国百件珍贵文物展,还有一段故事。作为中以两国文化交流项目,中以双方签署了办展协议。在展品从我国运出前,因为以色列不断发生爆炸事件,我国文物局担心展品安全,几次提出取消展览。但使馆认为,以色列国内局势稳定,以色列官方有保护展品安全的能力,仍请国内派团带展品前来以色列展出。在使馆的坚持下,我国文物局同意来以色列展出。展览开幕式的那天,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西蒙·佩雷斯,文化部长等官方要员参加开幕式。展出期间,以色列总统卡察夫、总理沙龙以及许多政府官员和议员参观了展览,以色列居民也争先恐后前来观看。参观者对中华文明赞不绝口,取得了某些“震撼”效应。

  巧用经典妙喻文明交融

  在谈到人类文明的互相影响、彼此交融时,沙龙说,文明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说,人类文明有时也惊人地相似。公元前500多年,中国的孔夫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我读旧约中的摩西十戒,其中也有这样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可见古代的先哲对世界、对人生的探索,确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沙龙说,不知是古代犹太人借鉴了中国的格言,还是中国借鉴了犹太人的文化。我说,这是人类共同创作的。沙龙说,算是共同的知识产权吧!沙龙和我不由地大笑起来。

  沙龙接着说,中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使人流连。他两次访华,间隔十年。十年来中国的变化,更使人钦佩。当然,创造了古老文明的国家,也一定能缔造光辉未来。

  对中国耕田木犁感兴趣

  他还讲到1987年访华时的一件小事。那次访华时,有一天他的车行驶在郊外的公路上。他看到一个农民用犁耕田。这是老式木犁,铁的铧头,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非常想弄到一副木犁带回以色列,摆在自己的农场里作纪念。但是,因为携带不便,沙龙最终没有能够如愿。

  谈话结束时,陪我一起参加会见的卢坤参赞拿出沙龙撰写的英文自传一书请他签字。沙龙认真地用英文和希伯莱文两种文字签了名字。

  在返回使馆的路上,我回想着他说的话,也记起他的军旅生涯,宦海浮沉。对他的所作所为,我没有足够的研究,我无权作出评价,就让历史去评说吧!

  在他身染重病之际,我真诚地希望他早日康复。

  潘占林(中国前驻以色列大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