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正式场合说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值得沾沾自喜。因为从一百年前电影就是产业。我们到了庆祝电影一百年的时候,才明白电影是产业。你还有什么可得意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产业化,产业化是现在做电影学问的人都躲不开的。
现在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里,产业化步伐最快、最显著的是电影。而且今年的四部大片在12月的票房就超过了三亿,为12月28日的庆典铺垫了一个非常浓厚的喜庆气氛。
但是我在正式场合说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值得沾沾自喜。因为从一百年前电影就是产业。我们到了庆祝电影一百年的时候,才明白电影是产业。你还有什么可得意的?你比别人晚了至少90多年,而这结果是永远也赶不上好莱坞了。
中国的电影经济,我说个简单的数字,去年,15亿票房,人民币。90年代,票房都在10亿以内,还含美国大片。去年一下子从10亿变成15亿,特别得意。但我不愿意说这个数字,我觉得很没有面子。没有面子的原因就是,美国,90亿美元,国内票房。国际票房,仍然是90亿美元。单用影院票房来比,韩国,去年56亿人民币。澳大利亚,人口更少,去年合人民币票房60亿。
中国去年的统计数字是这样的:整个电影的营销总额是31亿,电影票房15亿,那另15亿是什么呢?就是11亿的电影频道,如中央6套;剩下一块是,《天地英雄》、《英雄》、《十面埋伏》三部影片在北美市场的票房折合的钱。
那么,这样一个经济,我们还把它叫做产业化,其实是不相称的。只能说,我们现在认识到了,电影只有产业化,才能发展。这15亿、31亿,也是因为产业化才达到的。
2005年的中国电影
投资持续增温
这个升温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今年的260部电影,涉及到140个投资商。当然这跟我们现在的电影制度——零准入制度有关。
今年电影产量已经肯定到260部了,票房20亿,是肯定可以达到的。如果12月卖得好一点,也许有22亿左右,比去年又增加了6、7亿。
然后,出口。我们今年几部出口的电影,不是跟美国分票房,而是一次性买断,比如说《无极》,一次性买断2000万美元,这样算下来,今年的出口还会增加。今年的音像市场,电影频道的收入,都在增长。所以,估计今年销售总额可以变成50亿左右。这个增长幅度,从31亿到50亿,应该说不错。
为什么会产生这两个数字?从前年的140部电影,到去年的212部电影,到今天的260部,它说明什么?政府的投入在降低,片子反而上去了。今天的260部电影的平均成本由去年的360万变成了420万。这些钱哪儿来?用我们圈内的说法叫做投资持续增温。这个增长是任何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一个标志。
这个升温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今年的260部电影,涉及到140个投资商。当然这跟我们现在的电影制度——零准入制度有关。
零准入,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140多个老板,他觉得电影有钱赚,他才会投资。或者再聪明一点的老板,虽然这部电影不赚,我先占山为王,我先熟悉你们这一套的运作规律,然后将来等市场真正繁荣的时候,我就比别人捷足先登。
《无极》
成功的产业化运作
你说这个电影它不地道,它没办法,它就是商业,它就是产业,产业营销就这一套。
投资持续升温绝对是对这个行业、产业抱有信心的一个标志,第二个就是投资的合理流向,从盲目地投,到现在开始理性化。
投资的老板都是从来没拍过电影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已经开始不像原来一听电影赚钱就所有人都来拍,一听电影赔了就所有人都跑了,他们做很多调研和市场分析。
《无极》就是一个典型。5月底陈凯歌在戛纳花600万元人民币一晚上租了一个古堡,我们都觉得疯了,太浪费钱了。但是他600万花完了,回来春风得意,为什么?哥伦比亚公司的2000万美元拿到了,就是看了10分钟片花,而且包含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宣传费,就是说要力保这部影片去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至少入围,不用付钱了。
这就把号称3.4亿的成本拿回来一个大头。他回到国内办的一件事情的拍卖DVD,结果这次一拍就是2000万,然后加上事先已经谈的一些切片广告,这几笔钱加起来,2亿,这时离电影上映还有4个月。然后,还有日本500万美元定单,韩国300万美元定单。
这是跟影片一开始按产业化运作有极大的关系。比如说这几个演员的选择,真田广之就把日本那500万票房包下来了,张东健就拿韩国这300万,张柏芝、谢霆锋又“红”香港又“红”祖国大陆,何况拍这部电影之前两人“锋芝恋”刚结束。你说这个电影它不地道,它没办法,它就是商业,它就是产业,产业营销就这一套。
2005年的四部电影
看审美选择
这四部大片,如果你们都看了,你会感觉确实是多元,一部一个样,完全不同。我把它叫做趋向于理性的市场划分,下一步就是促使销售市场的气氛。
像《十面埋伏》和《英雄》,老百姓讲高射炮打蚊子,看上去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倒退,它越拍越肤浅,但实际上是新的一个层次的理性的开始,就是产品的合理的市场机制。
今年12月,这四部大片,如果你们都看了,你会感觉确实是多元,一部一个样,完全不同。一部纯粹地按好莱坞类型片、歌舞片来设计——《如果·爱》,有史以来中国人模仿好莱坞最地道的一部;《无极》刚才说了;《千里走单骑》,是会让你在这两部大片豪华的视听饕餮之后,突然静下心来,看我们曾经认识的那个张艺谋,而且会掉上几滴眼泪。
最后一部是你们最期待的周星驰电影——《情癫大圣》。这个电影里面没有周星驰,既不是他主演也不是他导演,但是你们会回想起你们和你们的师兄师姐辈儿曾经那么痴迷的《大话西游》,得到一次极大的满足。
这四部电影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们会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个我把它叫做趋向于理性的市场划分,然后下一步就是促使销售市场的气氛。
我今天在飞机上看,杭州一家报纸,说《无极》在庆春大影院,12个厅,从早上9点到晚上24点,每一刻钟开一场。
去年此时的前两天,我在巴黎一个影院,这是巴黎最好的影院,分12个厅。每天晚上6点钟开始售票。我6点多钟去的,门口12个厅12个窗口售票。12张海报,有刚刚新上演的美国大片《指环王3》,有中档的欧洲片,也有经典片,还有艺术小片,每个厅演的电影都不同。我太感慨了,我当时跟陪我一块去的使馆文化界的工作人员说,这就是一个电影非常成熟的国家的表现。
这12种完全不同的电影,他本身就是为了不同的观众准备的,而选择的观众居然是相当。这在现在的中国,我冒叫一声,大概20年之后能实现我就很满足了,大概那个时候我也已经不在了,梦寐以求啊!中国现在的老板没有人这么想,所以他们为什么会一刻钟开一场《无极》,你留一个厅放放《我们俩》行不?做一点点善事,把你影院最小的厅让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电影产业化正在走出很明显的步伐,但是步伐越大,新的问题就越清晰,我们还要做点什么?
多元的中国电影
正向我们走来
一个繁荣的电影国家,一个有希望的电影国家,它一定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者互动的,或者说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是互动的。
实际上,我刚才已经讲了第三个关键词:审美选择。电影从来没有和我们看与不看有多大关系。拍与不拍,实际上一切主动权都在演、放的人手里,而看的人是完全被动的。但是,一个繁荣的电影国家,一个有希望的电影国家,它一定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者互动的,或者说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是互动的。
很多人说我选择啊,但没地方看啊!不对,这需要大家都对这个选择提出强烈的呼声,促使这个市场气氛的出现,促使这个提供产品的人,他会考虑到,这个选择已经成为市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时候都搞过艺术院线,演了半个月,说没片子了,演到天快亮了就没片子了。现在艺术院线的再一次出现,他们又来问,说我能不能一周换一部。当然,艺术院线不是一部电影演一周,而是演一批电影,比如第六代电影,或者说什么新生代电影,找10部,然后三天一轮,三天一轮。
2005年中国的260部电影中,可以进艺术院线,或者说文化层次比较高,比较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和老百姓的一些关注点,吻合我们的审美,或者说在艺术规律上比较相关的影片,我可以至少给你开出20部,非常好。
我告诉你,至少中国电影曾经有的功夫和多元,正在向我们走来,它有待于更新的一代人,不要受以往电影史的某些不合理、不正常的阴影的笼罩,而是要按照你们自己在其他领域那种自主选择的方式,去看电影,去学电影,去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