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0版:人文·艺术新闻
3  4  
CEB 版 PDF 版
上海新城雕90分背后的思索
展讯
对城雕的再认识
对人物肖像雕塑的追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传统肖像雕塑如何具备当代性——
对人物肖像雕塑的追问
  当雕塑作为一种记录和诠释历史的方式,具体深入到某个独特街区的时候,它具有怎样的可能性?尤其是把这一组雕塑放在中国人物肖像雕塑的发展历史中,它在学术上如何突破?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把真正意义上的肖像雕塑从西方带入了我国。但中国肖像创作的真正高潮还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这50余年。二三十年代留法、留日的人才班底,加上50年代留苏的队伍,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写实主义体系。这个体系首先突出的是扎实的写实基本功,以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方法。所有美术院校都将创作纪念性人物肖像作为主要教学课程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各种思潮、流派相互影响,相互撞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瑰丽景观。雕塑界也一样。一大批中国历史英雄、科学家、文化名人等室外纪念像为广大热衷肖像雕塑的艺术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新时期的肖像创作更倾向于人性化以及内心化,更注意对象的个性张扬。

  但我国的人物肖像雕塑长期以来以纪念碑模式占主导,人物肖像雕塑如何在保持人物的纪念性同时,将具象基础上的人物造型方式与当代观念结合,使具象写实雕塑具有当代感?在注重人物肖像雕塑学术问题探讨的同时,兼顾创新与公众欣赏水平、形似与神似,作品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强调公众的参与和理解?这成为一道不可回避的当代课题。在这一点上,多伦路名人雕塑起用了国内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如曾成钢、杨剑平、李象群、罗小平、蔡志松、王洪亮、蒋铁骊、夏阳、刘杰勇、向京,通过多种具象写实方式的探索,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肖像雕塑模式,强调对各种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一座座具有鲜明个性的名人雕塑也承载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代艺术创造的双重使命。         据《中国文化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