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1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CEB 版 PDF 版
陈光中:让乡亲们来写诗
王宗治:书是好东西
周少华:离文化还远
郑祥君:自创“五线谱”
文化问答
魏安泉:一个文化站长的一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陈光中:让乡亲们来写诗
  ■本报驻绍兴记者 余雯雯

  

  位于余姚四明山区的梁弄镇,这里的人们依旧传承着诗歌的文化,这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小镇诞生了70多个农民诗人,他们在12年间创作了2000多首诗歌。1992年7月,当地成立了梁弄诗社,至今已出刊20期,编辑诗集9本,“爱诗、学诗、写诗”,成为梁弄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说到梁弄诗社,大家都会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现已79岁高龄的诗社首任社长陈光中。诗社已从原来13位社员的基础上发到今天的70位,成员除了教师、职工外,大多都是农民。

  写诗已成为陈光中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保持着每周写一到两首诗的习惯。“我每天起床后从8点到10点,下午2点到4点,都会呆在房间里,读诗、写诗。”陈老先生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

  “不管哪个朝代写诗歌,生活上的保障也是很重要的。”陈老先生解释:“像现在的农村,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于是农民开始不满足于为物质奔波的生活,他们也要去寻找精神寄托。写诗就是个很好的方式。”

  经过老人十多年的努力,现在诗社里当年的年轻人已经继承了老人的事业成为了社里的中坚分子。最令陈光中欣慰的是,他的儿子陈一江也受他的影响,成了诗词爱好者。现在他们父子俩在一起时谈得最多的就是诗词创作。

  陈一江的身上已经有了父亲当年的影子,身为梁弄镇镇中学的老师,他带动学校的十几位老师参加诗社,并和老师们一起发动学生参加学校的诗歌兴趣小组,教学生们写诗。如今梁弄有4所中小学校就采用了诗社编写的读本来背诵诗歌。“我希望能形成一股氛围,孩子从小就接受诗歌的熏陶。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不忘自己的家乡是个诗乡。”

  在梁弄镇中学的诗歌兴趣小组里,有个初一的学生叫陈赛男,她是陈光中的外甥女。赛男告诉记者,她的姐姐、哥哥都是写诗好手, “我姐姐陈恬比我厉害多了,她非常喜欢写诗,我受她影响挺大的。我表哥也是这样,虽然他们都出去上了大学,但还是经常写诗,诗歌早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陈光中提起他的子孙们写诗,比自己写诗还要高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