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生大病后,他们真的太苦了
亲热过火 鼓膜穿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大病后,他们真的太苦了
  本报讯 前天一早杭州“新年健康大篷车”开进了杭州建德、淳安等农村。本报随着24位省城医生走进乡村医院,这些专家将在那里驻点4个月。第一天,走进那些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病房平房,坐诊在没有什么大型仪器的门诊,笔者与城里的医生一样有太多的感触。“我们想在这里建一个儿科;我们会传授实用的肝穿刺技术给当地医生,我们要给农民传授保健知识,生大病后他们真的太苦了……”

  ■中风毁了一个家

  59岁的刘家根老汉昨天守在老伴项章英的床边,见到查房的杭州市一医院脑外科专家傅林以后,他激动地握住了傅医生的手:“我老伴脑袋上刚开了刀,现在人清醒了,可左半边还是不能动。医生,你一定救救我们啊!”

  刘家根老汉一家住在三都镇杨家村,两个女儿出嫁以后,老两口靠家门口的9分橘子田过日子。“我们分到的田刚好在风口,每年都被冻。以前还能维持基本收成,一年差不多收入7000元。可去年和今年,橘子还没熟就全冻坏了。不但一点收入没有,橘子的本钱也亏进去了。可能老伴心事太重,一下子倒下了。”

  55岁的项章英本来体力很好,喷农药、摘橘子样样行,平时和老伴一样干活。12月15日,项章英本打算洗完衣服去橘子田里看看,没想到,衣服刚搓了几下,头一歪就倒在地上。刘老汉在房间里听到水龙头哗哗响不停,出门一看才知道出事了。“两个女儿在镇上做工,还要养小孩,条件不好。可为了救命,多少钱都要治啊!”刘老汉把老伴送到梅城的建德二院,才知道老伴是中风。“本院外科医生开刀没把握,刚巧知道杭州一个专家在金华会诊,就请他来开刀。”手术成功,老伴现在已经能够含糊地说话,但左半边一直不能动。刘老汉每天照顾老伴的吃喝拉撒,还要定时给老伴按摩不能动的手臂和脚。

  “现在已经花了近2万元钱了,养老的钱一次手术就花光了。亲戚邻居借了一圈,女儿也把修房子的钱借给我们。原来生活就不算宽裕,这样一来就怕连累女儿帮我们还债。”刘老汉一边说,一边抹眼泪。“我们乡下人,从来也不知道有高血压的毛病,一病就是要命的,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啊!”

  经过傅林医生检查,项章英术后恢复比较乐观,如果有康复师的指导,有希望恢复身体左侧的行动能力。

  驻乡医生手记(傅林):农民的保健意识不高,加上这几年环境污染、生活方式变化,癌症和中风患者也有抬头的趋势。这些大病,让很多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很让人痛心的。

  我们医生不仅要把医术传授给当地的医生,科学地保健、定期地体检,这些健康知识也应该及时传递给农民兄弟,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每一个医生的任务都很重。

  ■保险真是救了险

  相比于刘老汉一家的困顿,46岁的宋赛君一家算是比较“幸运”的。宋赛君上个月在厂里被机器绞伤了右手臂,半个多月来一直在建德二院治疗骨折。问起医药费的情况,宋赛君说自己也不知道,“所有的医药费都是老板付的,估计有千把块钱吧。”

  宋赛君和妻子在三都镇上的一家自行车厂已经做了五六年,算是老员工了。从去年开始,老板每年给员工缴纳180元的保险金,让宋赛君一家感到很温暖:“都说黑心老板多,我们的老板倒是还算好的,他大概也怕工人在厂里出什么意外,惹麻烦。”

  宋赛君的儿子在建德重点高中读高三,女儿已经出嫁,一家人年收入3万元,在当地算是中上的水平了。“村里的合作医疗我们也参加的,每个人一年20元钱,头疼脑热的小毛病都能到医院配药。虽然报销的不多,但如果真的生大毛病,也就派上用场了。”

  前年,宋赛君的弟弟因为脑子里面生瘤到杭州开刀,一下子就用去6万元钱,一家人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这让宋赛君感触很深,“农民以前没保险,生病只能自己硬扛,一旦生病对全家都是打击。现在有保险了,虽然报销比例不很高,但能解燃眉之急。”

  得知杭州专家到镇上的医院坐诊,宋赛君说,“这种事以前想也不敢想,我回去就告诉几个要去杭州看毛病的邻居,到镇上也好看了!”

  驻乡医生手记(娄尧强):农民看病难,我今天了解了最真实的乡下病人,他们渴望大病保障,渴望在天灾人祸的时候有政府给他们撑起一片晴天。病人们希望城里医生天天来、定期来,我也希望和更多的同仁一起,尽力提高这里的医疗水平。

  本报通讯员 王蕊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