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来自广西的骡子队,跟随主人全国打工,哪里需要它们,哪里就有它们吃苦耐劳的身影。最近,这支骡子队来到我省缙云,每天驮着沙石在崎岖的山路上,为这里的电网搭建负重前行。前天,记者在缙云县东方镇前金村跟随这支骡队打了一天工,记者发现,骡子和他们的主人,是一生的朋友。
每天陪“老伙计”说说话
这支骡队共有18头骡子,由6个主人带着。领头的人叫张永桥。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给一头右前蹄扭伤的骡子抹活络油。张永桥今年40岁,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他是广西百色人,两个月前才从太原带着骡队来浙江的。此前,他和5个同乡带着他们的骡子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干过活。
这群骡子个头都不高,最高的只有150厘米左右,毛色多为黑色、浅灰色,嘴巴上大多有一撮白色的毛;耳朵尖尖的,躯干结实健壮。
张永桥说他有6头骡子,在缙云干活的有4头,还有两头在江西南昌打工。“这些骡子都很听话,很能吃苦。没它们,我们的生活就成问题了。”张永桥一边说,一边怜爱地用手轻轻捋着那头受伤的骡子的毛。“它已跟我走南闯北10年啦,400多斤重,能驮500多斤的货呢。老伙计了。”张永桥说,这次“老伙计”蹄子扭伤了,痛在它身上,疼在他心里,这几天他吃饭都不香。每天晚饭后,他都要陪它说说话。
带着骡子全国打工
张永桥说,在他的家乡,家家户户都养骡,骡子不仅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而且养骡还是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
骡子身材小巧,但耐力好,特别善于走崎岖的山路,所以除了在家养骡子,家乡不少人像他一样也组织起一支骡子队,到全国各地揽活儿干。张永桥说,8年前他是乡里第一批带着骡子出外打工的人,如今,带着骡子全国打工已成了他家乡的“土特产”。
两个月前,缙云要在山上建电网,需要把山脚下的建筑材料运到山上,山上只有小路,汽车上不去,人力背不动,只好请来了骡子队。
给每头骡子盖一层稻草
我们和张永桥在山脚沙石堆旁说着话,忽然听到了一阵 “嗒嗒嗒”的蹄声,抬头一看,骡子队从陡峭的山坡上逶迤而下。张永桥笑了:“我的队伍回来了。”
每头骡子的背上都背着两个大筐,那是用钢筋焊成格子状、里面衬上塑料布的大筐。细瞅之下,每头骡子的背上,或多或少都有疤痕,张永桥轻轻地抚摸着一头骡子的疤:“这是连接两个大筐的鞍子与骡背长期摩擦后留下的,开始皮破肉烂,年长日久就形成了老疤,就像人手上的老茧一样。”
这天,骡子的晚饭是麦麸、玉米和干稻草,累了一天,它们个个吃得很香。天黑了,张永桥他们将骡子安排睡在树林和竹林边的空地上。这几天天气比较冷,张永桥特地搬来稻草,给每头骡子身上都厚厚地盖了一层。盖好了,张永桥才放心地开始吃自己的晚饭。他说:“它们给我们干活,但它们是我们的朋友。它们一辈子干活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我们舍不得打它们一下;有些骡子老死了,我们也会好好安葬它。”
今年过年骡子不回家
骡子队一年能赚到3万多元,比窝在家里强多了。今年缙云活儿比较多,张永桥估计要干到腊月二十六才能停工。今年春节,骡子不回家,因为它们回一趟家需万元以上。为此,张永桥他们6个人中要有两个人留在缙云照顾骡子,另外4个人过完年后就赶回来接着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