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记者从杭州市卫生局了解到:到2005年末,杭州市已建立了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1个卫生服务站,覆盖人群达93%,预计2010年将达到人人可享受基本医疗的目标。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这是自从医改争议出现以来,国务院出台的首个关于医改的正式文件。这个医改政策中提出的目标,杭州市有望提前实现。
城中村农民
有了家庭医生
2004年,杭州市第一家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站慈母桥村卫生服务站建立,受到村民欢迎。2005年杭州市着力在江干区、西湖区等广大周边城中村推广这一模式,使农民也享受到了居民一样的基本医疗。原来一批在杭周边农村打游击战的无证医疗点失去了立足之地。
“富裕的村镇,村民们在卫生服务站看病全部给以报销。农民小病基本可以不出村。”杭州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的徐钦芳说。记者了解到笕桥镇管辖的同心等几个村,修建一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4名医务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农民家庭也建起了健康档案,60周岁以上老人还可以得到免费体检服务。
“今年,石桥街道、下沙白杨街道也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随着城市新的居住区的兴起,杭州市将不断覆盖基本卫生医疗服务网络,达到国务院在《决定》中提出的‘按每3~5万城区居民建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规划目标。”
每万户居民
补助标准提高
杭州市今年出台医保新政策,参保人员去社区卫生服务点看病自付部分由12%下降到8%,引导人们小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但是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低下,不适应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有了感冒往大医院跑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杭州采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卢跃嫡医生昨日告诉记者:“上个月每天都很忙,有时一天要接诊60号、70号人次,但是看得越多,社区中心‘亏得越多’。”
目前在该中心就诊的3/4都是企业退休人员,他们每个月的医保只有45元。卢医生说:“这些钱,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光吃吃药都不够。他们看病不足的诊疗和药费都得由中心贴补。仅上个月就贴出去30多万元。这可是不小的负担。”如果政策不变,像卢医生所在社区中心看病的积极性就会受挫。“社区卫生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国务院在有关《决定》中还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形同虚设。记者从长寿桥卫生服务站了解到,由于企退人员转到大医院就诊后,所产生的医药费用需到社区卫生服务点报销,社区为此又要额外承担一笔费用。
“这样做我们不但要增加工作量,而且经济上得不偿失,所以我们都只是建议病人自己到大医院看病,而不直接转诊。”长寿桥服务站的主任赵平解释。“幸好我们有治疗腰颈椎病方面的特色,市医保居民来看病的还不少,收益还说得过去。”而目前杭州不少卫生服务站处于“亏损”状态。
国务院的《决定》中强调,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提出各级政府要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稳定投入。建立规范合理的收支运行管理机制,同级财政采取定额补助和综合补助等方式,维护公益性质和日常运转。
2005年杭州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将扩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的投入。各级政府的投入在按照每万户居民10-15万元的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助的基础上将有所提高,最终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运作不依赖服务收入。
专家与社区医生
交流问诊
杭州市上周启动了“万名医师下基层工程”活动。活动中的一项内容就是,各市属医院派出有专业特长的医务人员入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级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培训、进修机会,并定期派出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查房、门诊等指导性医疗活动,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可参加结对医院组织的查房,病例讨论和学术报告会。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与就近的大医院开展了此类合作。卢医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走进大医院接受现场指导。“上周我自己去浙江二院旁听了心血管专家的讲座,很受益。如果能去挂钩的红会医院进行病历讨论或跟随查房,技术提高会更快。”已经通过省卫生厅全科医生培训的卢医生认为社区医疗服务还是很有前景的。“以后居民看病都需要在社区进行首诊,然后根据病情由社区医生转诊大医院,这样对社区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杭州市在万名医师下基层工程中,将通过派出专家队伍的方式,以驻点的形式带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基本医疗让更多的居民满足,让他们能放心选择在社区看病。
本报记者 谷伊宁
本报通讯员 曹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