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1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莫言大声说
名家练摊的秘笈
百年电影的最后探戈
爱的旅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百年电影的最后探戈
  ■文 叟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最后时刻,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纪实性电影《双喜》悄然走进才子云集的北大校园,在封冻的未名湖畔引发一场冰裂般的视频震荡。校园之外,早已炒得沸沸扬扬的鸿篇巨制《无极》依然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赢得爆满的票房。两部风格迥异的影片,恰在岁末脱颖而出,成为百年电影最后的探戈,引发学界对中国电影走向的深层思索。

  中国电影向何处去?两部电影给出两种参考答案,一种是高投入、大制作,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走娱乐化的路子,以取悦观众为前提,从策划、创作、拍摄到宣传、发行,始终以营利为目的。一种是低投入、小制作,一切从作品出发,走纪实化的路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宗旨,采用传统运作模式,依赖于固有的发行系统和方式。两部影片虽不能全面代表中国电影目前的现状和运作方式,但也可从窥斑见豹的角度隐约领略百年电影行走的风姿和足迹。

  与《无极》相比,《双喜》寒酸得无地自容,一百多万元的投资只是大片的一个零头,且应排在小数点后面的几位数。毫不夸张地说,《无极》一个镜头的钱可以拍《双喜》一部影片,悬殊之大令人咋舌。大制作是近几年的一个趋势,这是中国电影制作进入辉煌期的一种标志,其一说明我们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为电影人实现鸿篇巨制的梦想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二说明中国电影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可与世界接轨,与国际电影同步行进。然而几部大片在国际影节的屡试不爽,多少对中国观众的期待和创作者的信心有些影响,于是大牌导演回归艺术片创作,又给观众建立起新的期待。自然,能够拍成大片的电影是凤毛麟角的,绝大多数的影片是在拮据的经费维持下艰难诞生的,这种状态无疑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也正因为这样,像《双喜》一类的影片才有其生存的一定空间。

  形式大于内容是近几年几部豪华大片的通病,叫座不叫好应在情理之中。这些大片首先从一种概念出发,确立下影片的主题立意,或爱情,或命运,或人性,或权欲,在此基础上虚构起故事的框架结构和情节走向,然后填充细节,润色语言。这种创作模式虽然与我们强调艺术源于生活的传统创作原则不太相符合,但许多国际获奖影片的成功经验说明,这种操作性极强的创作方法是可行的。好莱坞的影片大都采用这种模式,故事背景是虚构的,细节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影片的问题大概出在两者的结合上,顾此失彼,技法上还显不够娴熟。大师们从先前的史诗转换到虚幻的时空背景,甚至把意念层面的“无极”作为视像境界使用,在玄机层叠的意境中,负载了真爱与占有、尊严与牺牲等诸多含义。也许担心国外的观众(或国际评委)看不懂,于是又套入西方神话故事中的种种悲剧元素,构成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人物关系、情感关系和主题关系,不幸的是,中国的观众看不懂了。

  小片《双喜》压根就没有做大的希望,因而也就老老实实地讲述故事,四平八稳地交代环境,真切自然地描写人物,小心翼翼地营造气氛。《双喜》的演员大都启用业余无名之辈,本色的表演让你分不清戏里还是戏外。

  随着电影的发展,观众成熟了许多,宽容了许多。成熟的观众是电影发展的最好环境,无论影片写真写意,无论做大做小,他们都不排斥。电影的娱乐功能增强了,电影的教义功能减弱了。电影大有大的恢弘,小有小的精致,空灵虚幻的美观众能够接受,真实自然的美观众更为需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