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前天刚在美国金球奖颁奖礼上大出风头,获得最佳音乐/喜剧类电视剧集奖;此前还获艾美奖最佳导演奖的《绝望的主妇》,在美国横扫收视率,不过不久前在央视八套播出后,却没有预期的反响。有人说,中国主妇们都看韩剧、看琼瑶剧《哑巴新娘》去了。
文化不一样,语境不一样,让美国第一夫人劳拉感同身受的“主妇式绝望”,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可能就变成了另外的感觉,所以中国的主妇们,可能并不理解那种美国中产主妇式的烦恼。
《绝望的主妇》提供的四类主妇:对生活细节一丝不苟的完美靓太、正在追求爱情的单亲妈妈、被有钱丈夫金屋藏娇的美女主妇、辞职在家带孩子的“前职场女强人”。四种主妇共同点是受到良好教育,中产家庭,住郊区大屋,不为柴米油盐发愁,都不工作。她们的“绝望”,无非是或无聊或孤独或沉闷生活的点缀。她们是澳大利亚女性主义研究者杰梅茵·格里尔所言的,“当一个没有其他责任的女人不赚钱养家糊口的时候,她就要在她的肉体、她的面容、她的衣着上‘工作’了”。
这四种类型的“郊区主妇”,虽然在中国大都市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参照体,但在中国目前的绝大多数家庭中,并不典型。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主妇都是由职业女性们兼任的,挣钱养家糊口、家庭和家庭关系派生的一切琐碎事务都是她们的活。所以这些主妇们可能无法理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们的“闲愁”,她们来不及给自己一点哪怕是“绝望”的时间,因为每天有一大堆事情逼在她们屁股后面。绝望,孩子的作业你能不管?全家的衣食你能不管?老人的病你能耽误?你若是想在单位里多“稍息”,连养家糊口的资格恐怕都危险了。
一位在杭城媒体工作的知性职场女性,在看了《绝望的主妇》后,便下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主妇们不是绝望,而是麻木”。
中西方文化是有根本差异的。同样是家庭主妇,美国主妇们的感觉是绝望,中国主妇们的感觉是麻木。她们憔悴着一张黄脸,以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说,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
如果按新近最流行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来划分,“主妇”这个名词很难被归入到哪个特定的阶层中去,她们渗透在中国当下社会的各阶层之中。但无论你是女白领还是女钟点工,一到年关,匆忙、劳碌、疲惫、厌世、情绪消极,几乎成了主妇们的“招牌式”表情。她们成了在绝望中奔忙的蜜蜂。
本报记者 张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