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桂花现在还好吗?我在这次人大会议上提的建议,就是希望以后小桂花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见到本报记者,来自台州的省人大代表李敏就关切地问。
李敏问的“小桂花”,就是去年10月27日,本报报道的一个因为打工的父母没有钱,只能降生在公厕中的那个女婴。这让当了20多年妇产科医生的李敏唏嘘不已:“当时看到这个报道,我就想要在人大会议上为外来人员说说话。城里人生个小孩隆重得不得了,可这些收入偏低的外来流动人员的生育问题呢?”说到这里,李敏叹了一口气。
于是,本报的这篇报道,也引出了这个名为《重视流动人口的母婴安康问题》的建议。
作为台州温岭第一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主任,李敏在当地可算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了。可去年的另外一次“出诊”,同样让她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温岭的公安部门把我叫到了殡仪馆,给一位大出血死亡的产妇作检查判断,我看了之后才发现,孩子生出来了,可胎盘还留在子宫里,这样能不出大事吗?后来一问,这又是个打工妹,给她接生的是个黑诊所,出了事情,那个所谓的‘医生’又是一逃了之。”
一件件这样的事情,让李敏十分痛心,“就是一个钱字作怪啊。”现在李敏在工作中动手术或者查病房的时候,只要看到经济不宽裕的外来夫妻,总会悄悄嘱咐医生护士一句: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别用太贵的药。
工作中这么做,可这也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李敏就有了一个想法:在每个县市,依托某个综合性大医院,建立一个面对低收入家庭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平价妇儿医院或者诊所。
根据李敏的经验,在一般的医院中,顺利生产一个孩子,只需要花费1500块钱左右,对绝大多数外来打工者来说,还是能承受的:“关键就是有些外来人员总觉得进正规医院花费会很多,想着自己简单处理处理也能应付。其实越想侥幸越容易出大问题,那可是母子两条人命啊。”
在这份建议中,除了设立一个平价妇儿医院之外,她还希望能成立贫困高危产妇的抢救基金会,能及时集合社会的力量,帮帮那些的确需要救助的产妇。
“只要有了这样的机构,我一定发动我周围的医生和护士一起去做志愿者。”李敏,这位已经穿了20多年白大褂的医生最后认真地说。
本报记者 陈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