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帽,绍兴人曾经的时尚
绍兴毡帽的起始已无法考究,据说早在1897年左右,绍兴西营(现绍兴市区城市广场)就有一家有名的乌毡帽专卖店,叫“潘万盛毡帽店”,绍兴人要买质量上乘的毡帽一定都会去那里购买。当时的店主人潘高升广收学徒,传授技艺,方圆数百里的青壮汉子纷纷前往拜师学艺,许多村子还以此技艺为生。比如茅洋村,全村老小都会制作乌毡帽,家庭式作坊比比皆是。
王关林,这位制作了60多年毡帽的手艺人,就生活在茅洋村,他是绍兴目前6位尚健在的手工制作乌毡帽艺人之一。
60年毡帽情结
在一间不到5平方米的房间里,王关林说他的“宝贝”都在这里。王关林口中的“宝贝”其实就是他制作毡帽的工具——一根木柱子,一条40厘米的小木条,拳头大的鹅卵石,6根藤条,一大一小两根竹条,还有一个毡帽形状的无底小盆。放在家里的工具都是祖传的,已用了近百年。
王关林15岁那年跟着姐夫开始学习制作毡帽的手艺,至今,他已经做了足足60年的毡帽,在他手上出去的帽子已有上万顶。毡帽在冬天非常畅销,“喝过重阳酒,夜作到五更”,老人这样形容自己当时工作的情景。那个时候毡帽是用米来换的,100斤大米可以换10到15顶不等的毡帽。现在他一般供货给一些村子附近的渔民,一顶毡帽30元钱。
72道工序制出一顶毡帽
制作一顶毡帽要近一个星期左右,要经过挑羊毛、除油腻、脱油脂、压制成坯等72道工序。
制作毡帽要挑选当季的雌湖羊,剪下活羊毛。老人说,这样的好羊毛一般要到嘉兴去购买。羊毛放在篓子里,将里面的杂质挑选干净,然后掺进田里的干泥,泥土是用来清除羊毛上的油腻的。接着老人拿出一大一小两根竹条,俗称“呼辫子”的工具,两根上下敲打,不一会儿,一些飞扬起来的羊毛就粘在了竹条上。老人说,这些粘上来的才是他要的好羊毛。
弹羊毛时,四周充满了羊毛絮,制作毡帽远比想象中要脏累得多,不但被羊毛缠身,还得忍受羊毛的臭味。但是如果连羊毛都挑选不好,那么就别指望能做出一顶好毡帽。当年,王老汉单单学习挑羊毛就花了半年多时间。
老人说,现在有些生产毡帽的作坊,为了追求低成本高产量,用的并不是纯羊毛原料,而是加进了许多木屑,这样的帽子不结实。
羊毛挑好了,然后把它们放在大竹帘上“压栅”。把竹帘卷起并扎紧,两个人用右脚向同一方向同时用力来回捻,这个过程非常费力并且需要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重复三次后直到毛毡变厚继而形成毡帽摊开的基本形状。
接下来,将毛毡加热水反复冲洗除去其中的泥土,颜色逐渐由黄变白,随后将毛坯在太阳下曝晒几天,然后开始用工具定型,除去杂毛,再用野生花叶果与皂矾制成黑色染料为毡帽染色,然后重复定型、干燥至乌毡帽乌黑光亮。
说到正宗绍兴毡帽的优点,王关林立刻拿着毡帽到外面去接雨,笑逐颜开地说:“下雨时肯定不会漏水,睡觉的时候还能当枕头,翻过来还可以装米装花生装茴香豆。一举多用。”
精湛技艺盼传人
说起毡帽,王老汉有种复杂的情绪,虽然他拍着胸脯说:“现在就只有我能把整个工序都完整地做下来。”但同时他非常无奈,毕竟他已74岁了,很多时候体力活不太吃得消,现在也只有在有人预定时才会做几顶帽子。但是再没有人能接手做他这个活了。
王关林说,这个手艺劳动强度非常大,再加上产量低、成本高,赚不到多少钱,很多比他年轻的毡帽师傅都转了行,现在的年轻人就更不会有兴趣。他的儿子、孙子虽然知道整个制作过程,但都没有学会。
他说只要有个合适的地方,只要有人愿意来学,他可以免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