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新知·发现
3  4  
PDF 版
张弥曼,谜上了化石
DNA检测为哥伦布寻根
世界最小的脊椎动物
法国将重建本国气候史
南极陨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自然》首次专文介绍中国科学家——
张弥曼,谜上了化石
  美国亚利桑那州麦萨城的沙漠环境,不太像是谈鱼论水的理想之地。然而,去年秋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古生物学家们,聚集在那里的一个会议中心的讲演大厅里,欢庆和表彰一位终生研究古海洋和古鱼类的科学家的学术生涯。

  由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举办的这一荣誉学术研讨会,旨在表彰中国最优秀的古生物学家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任所长张弥曼院士。她的工作,已帮助澄清了生存于4亿年前的海洋里的鱼类和由其演化而来的呼吸空气的陆生动物之间的联系。如今69岁的她,多年来在把鲜为人知的中国鱼化石引起科学界的关注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向学术鼻祖发出挑战

  张弥曼院士的父亲是优秀的生理学家,他希望女儿成为一名医生,但她对祖国的爱使她选择了学地质。上世纪50年代初,她和一批有志青年一道进了北京地质学院学习,以期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入学不久,她被选拔留苏,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回国后,被分配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65年,张弥曼院士又被选送到当时古生物学研究重镇之一的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留学。

  当年从德国去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作博士后的舒尔茨教授,回忆起跟张弥曼在一起的日子说:弥曼带去的从云南早泥盆纪地层中采集的鱼化石,对当时瑞典学派的鼻祖斯坦秀和雅维克等人所持的肺鱼和总鳍鱼系统发育关系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雅维克甚至于戏称其为“魔鬼般的鱼”。

  当上世纪70年代底她重回瑞典完成研究工作、并于80年代初发表该项成果,给四足动物起源、古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的研究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她说什么,你就信

  张弥曼院士目前的工作,聚焦于自白垩纪以来鱼化石群跨太平洋分布的格局。张院士说:“追寻这些鱼类的起源和分布,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工作。”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沃德林教授,在张弥曼院士上世纪70年代底重回瑞典留学时,也在那里读研究生。他说:“她的不说过头话的作风,使她的数据资料更可信。她不会越出证据说话,她从不夸张。因此,当她说什么的时候,你就信。”

  中国古生物学让世界重视

  张院士对中国古生物学的贡献得到了承认,1983~1990 年间,她连续担任了两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所长。

  她历来诲人不倦、提携后进,总是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受到青年学生们的爱戴。例如,她属下曾有一个研究生周忠和,起初是研究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鱼化石的,后来在野外发现了鸟类化石。于是,他向时任所长的张弥曼院士提出,改变研究方向。在当时,这是犯忌的;但张院士从所里的工作需要和周忠和的潜质等多方面考虑,破例批准了。最初看起来似乎是很不起眼的研究转向,却为后来使中国成为古生物学研究的主力铺平了道路。不久,世界各国顶尖的古生物学家都纷纷跑到中国来了。

  她把成绩归功于他人

  虽然同行们经常谈论张院士的温和及热情的一面,可大家都知道她也有“铁血”和坚强的一面。在采访过程中,每当记者问及她的成就时,她总是避而不谈,反而把成绩归功于她的学生和同事们。幸运的是,她的学生和同事们将把研讨会上的论文结集出版,作为记录她的学术贡献的一种方式。     苗德岁 编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