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春运叙事
3  4  
PDF 版
我要回家!
当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每一张脸充满倔强。
我要回家!
  本报讯 昨晚22时12分。杭州汽车北站。36岁的安徽人王站宝伸了一个懒腰,把手里的几张报纸铺在墙边的地上,再从包裹中拿出一条红色的棉被裹在身上,笑着冲记者挥了挥手,心满意足地躲下了。在寒风中经历了三天的等待之后,明天早上,王站宝总算可以登上回家的汽车了。

  而准备回到安徽阜阳婆家去的解丽勤就没那么“幸运”了,坐在一个油漆桶上的她有点绝望:阜阳方向要到年初二之后才有票。面对记者的镜头,这个从大兴安岭附近的加格达齐远嫁安徽、再来到浙江讨生活的女人拱了拱手说:记者同志,求求你们,帮我弄一张票行不?让我回家,婆家、娘家都行。

  更“郁闷”的人是在杭州城站火车站等了一整天的邯郸人张东。在浙赣电气化铁路江山工地修铁路的他与老乡们30余人,大包小包地在售票处席地而坐,无奈地看着电子显示屏上满眼的“无票”字样。“真失败啊,修铁路的却坐不上火车”。杭州往北,河南、河北方向,直到年初一才有票——“万一这两天还买不上票,坐不上初一的车回去?”记者问道。“回,过年啊!怎么能不回去?!”

  回家。每一年的这个时候,回家的表情写在每一个游子的脸上。虽然对于国人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人口大流动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但当你身临其境,看到那一张张充满“憧憬”、“企盼”、“温柔”、“倔犟”表情的脸,所有的脸上都写着四个大字:“我要回家”!你不可能不被深深地震撼。

  自前天起,本报记者在不同时间分赴杭州几个汽车站和火车站,记录下了在日渐浓郁的年味儿中苦苦等待中的人们的表情。

  本报实习生 娄申明

  本报记者 蒋梦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