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里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一幕:一名六岁男孩因为燃放鞭炮,被炸得满脸乌黑。据杭州117医院医生讲,男孩的右眼已经被炸空,左眼的液体也已流出,双眼几乎已经失明。而他,才刚刚上一年级。
电视上,男孩的父母一脸悲戚地守在病床边,痛不欲生。将心比心,为人父母,谁能承受这样的打击?
近几年来,关于鞭炮的争论一直不停,有人把它提到“民族传统”、“年味”、“喜庆”的高度,似乎不放鞭炮,就将年不成年,国不成国了。我询问了好几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这个年龄,总是“传统文化”的见证人了吧?——他们都说,小时候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铺天盖地、震耳欲聋的鞭炮,这样的放法一点都不好,害人!
鞭炮确实害人,也是在杭州,拱北小区某高层20楼一住户,被邻居的鞭炮击中,好端端一个家烧成了空壳。要是“鞭炮爱好者”不幸遇到这种事,他再听见劈劈啪啪的声音还会觉得很美妙,很有“年味”吗?
有媒体好心地大声疾呼: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这有用吗?放鞭炮就要用火,怎么能安全?节日里,一位四岁女孩在浙二医院治手伤。据女孩母亲讲,她放的是一根长杆“窜天老鼠”。不料,有一只从后端窜了出来,结果烧伤了手。鞭炮的意外是你无法预料的,仅仅靠“小心”几乎没什么用,不碰上算你运气。只要允许放,炸伤炸残和火灾就一定会发生。
禁放鞭炮也是同样,限定时间、限定范围,最后都限不了,全部被突破,只要开一个口子,就会变成汪洋。半夜三更人们睡得正香,鞭炮声也会在你窗下突然炸响,你不想欣赏都不行。
鞭炮之所以泛滥,追根溯源,是我们的娱乐方式不科学、不文明造成的。影视、年画、歌曲创作中思路狭窄,手法单一,一说到“年”,就想到了鞭炮,给人以暗示和误导。许多人喜好跟风和攀比,你家放鞭炮了我家也不能落后,直放得昏天黑地,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和心理安慰。还有商家,为了谋利,也在运用各种手段介入炒作,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笑得最开心的是谁?就是商家,鞭炮的利润是极其可观的啊!早几年,饭桌上流行“感情深,一口闷”,结果,让酒厂登上了央视标王的宝座。鞭炮如果再这么放下去,说不定标王要让给爆竹厂了。从标王可以看出民俗、文化的走向,如果真有一天爆竹厂成为标王,那是谁的幸运,谁的不幸?
对于传统习俗,需要区别对待,好的要传承,不好的就扔掉。按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的要求,鞭炮文化弊多利少,危害甚烈,该禁则禁,不能摇摆和退缩。从移风易俗、建设文化大省的角度讲,鞭炮泛滥成为一种新民俗,不是进步是倒退,如今又从家庭、孩子燃放鞭炮发展到企业、商铺年后开张也要燃放鞭炮,甚至一些党政机关新年上班第一天也要燃放鞭炮,这已经变了味,在宣扬“驱害避灾讨彩头”的封建糟粕了。
文化要体现先进性,在“传承”的名义下,我们应当更多地思考如何创新,如何更人文、更理性、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