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伟 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
●王淑萍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广电总局关于电视用语的规范可以称得上是连施重拳,先是不准主持人使用港台腔,接着又要求电视剧不准用方言,对于广电总局这种推广普通话限制方言的决心,笔者觉得尚可商榷。不论是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还是方言电视节目,都不应该一刀切,不应该用“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进行铲除。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也习惯了丰富多元的语言和腔调,不应该用一种俯视的态度对待方言。正如有学者感言:“当我们听到罗大佑、龙应台的娓娓道来,听到梁文道文人气的粤式普通话,听到张国荣的《风再起时》和Beyond的《光辉岁月》,听到麦兜在说‘椰林树影、水清沙幼’,我们会为中国拥有如此出色和有趣的地方语言而由衷高兴”。方言轻松搞笑、生动通俗,同时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方言的这种独特地域特色作为一种美学特征和发展策略被不断强化,而地域特色恰好也就是民族特色的重要内容,是文学艺术创作最为深厚的土壤。
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着推广普通话的责任和示范作用,但是,要推广普通话是否就需要所有的电视节目、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操着一口字正腔圆的播音腔呢?笔者认为无此必要。
首先,从电视业内人士自身来说,如果因为普通话的硬性要求把很多优秀人才排斥在话筒之外是非常可惜的;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电视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不同风格特点、不同专业出身的人才充实到播音主持岗位是电视节目发展的现实所需。其次,从对大众的普通话推广来说,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可以并行不悖地掌握几种语言,现在中国的学校几乎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有了英语和普通话双语教育,既然我们不担心因为英语而忘了普通话,就不应该对方言惧之如洪水猛兽。更何况,方言在演变过程中可以成为对普通话的鲜活补充。
所以,不论是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还是方言电视节目,都不应该一刀切。对于方言作品,应该让市场和人民手中的遥控器来选择它生存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