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预存了一年的固定电话话费,却在3个多月后收到账户余额不足的通知;在电信营业厅,看着每月超过400元的话费,看着密密麻麻的“168”打头的电话号码,池先生几乎要与工作人员吵起来了:“你们是不是乱收费?”
“你家有没有小孩?回去问问他看。”工作人员似乎已经习惯了顾客这样的诧异与愤怒,只是淡淡地回答。
“小孩?”池先生的儿女都已长大,在外地工作,倒是有个读小学六年级的侄子小峰,因为父母在外地工作,长住在他家。
小峰比较内向,不喜欢跟池先生出去走亲访友,平时除了写作业,就是上网玩游戏和看电视。池先生也乐得轻松,时常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尤其是假期。
看到池先生拿回来的电话账单,小峰呆住了。“我不知道要这么贵,我只是点播了几个动画片,还买了点Q币。但我真的不知道会这么贵。”
小峰说,他朋友很少,成绩也不算好,无聊之下,他喜欢上了玩QQ堂和泡泡堂的游戏,看着游戏中的小人儿,在自己的控制下逐步升级,他有了成功的快感。
然而,游戏玩到一定程序,如果要升级,就需要购买虚拟货币,“班上不少同学都是用家里的电话或父母手机来给网络游戏充值的,很方便。”小峰说,只不过他没想到,会这么贵。
尽管小峰表示,他以后不再犯。但池先生还是很担心:“我问过电信的工作人员,目前无法控制拨出号码。但为了提防孩子玩游戏,岂不是每天要查电话记录?就算我这里控制了,能担保孩子到别人家不这么做?”
杭州某小学四年级女生芳芳她妈是个认真负责的母亲,三年前她每天下班回家先摸摸电视机屏幕烫不烫,从去年开始焦点转移到电脑屏幕了,谍报工作从没有失误过,年初四却失手了:电脑屏幕湿漉漉的,启动后变成黑屏,原来女儿巧生一计,在听到串亲戚的老妈敲门的刹那火速用冰水降温!还有一位高一男生,过年七天找种种借口不跟父母走亲戚,说是一个人在家赶作业,还常常给亲戚家打电话,叫妈妈早点回家做饭,弄得妈妈心头一暖:儿子多惦记她呀。昨天儿子回校去,前天晚上赶寒假功课赶到凌晨两点,原来过年七天天天在玩CS,致电她妈是算计她回家的时辰!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临床心理学徐方忠博士,多年来一直开设学生心理门诊,他认为,孩子点播电视、购买Q币玩游戏,归根结底,都是现实生活中适合他们的娱乐活动较少,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即teenager的孩子来说。其次,春节忙于应酬,眼下忙于上班的父母亲,常常忽略了孩子的真实过节感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徐博士说,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来做,而对于孩子来说,漫长的寒假里,家长、老师布置的活动,不符合他们兴趣的需要,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愿望。就像家长喜欢长假里去梅家坞喝茶,半夜泡吧一样,我们也不能苛求孩子寒假一门心思做作业、上钢琴课,视频点播、玩游戏恰恰是孩子们感到愉悦的方式。
他认为,要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首要的,不是堵,而是疏,不是给电脑上锁,而是社会、学校、家庭要多设计一些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娱乐活动。 本报记者 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