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1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新春音乐会 唱主角
浙江要建 “中欧科技人才硅谷”
假面舞会“闹”寒假
全国信息学“奥赛”曝丑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全国信息学“奥赛”曝丑闻
  “可以花钱‘操作’,可以篡改成绩,也可以买卖试题!哪有公平可言?”“我们让孩子放弃学业一门心思攻“奥赛”,省吃俭用上高价培训班、买便携电脑,谁想到把孩子领上这么一条邪路……”2005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简称信息学“奥赛”)落幕后,内蒙古赛区部分选手的家长激愤地向记者反映竞赛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培训:奇怪的“承诺”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竞赛活动,旨在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和普及相关知识,各省联赛是全国比赛的选拔赛,与高考一样,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考试,并与国际信息学“奥赛”接轨。

  信息学“奥赛”在国内各大高校享有较高声誉。历年来,不少知名高校都从联赛获奖选手中破格录取大学生,客观上为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打开一扇上大学的便捷之门。信息学“奥赛”奖牌非同寻常的“含金量”,使不少想走“捷径”上大学的学生家长趋之若鹜。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一位在当地计算机界很有名气的张姓教授办起了“信息学奥赛辅导班”。这个班共收了25个孩子,有的是一边在校学习一边接受辅导,多数孩子则在家长的支持下干脆放弃了在校读书,全部精力投入辅导班“脱产”学习,有的学生已弃学几年。

  复赛之前,张教授和辅导班另一名工作人员向学生家长提出:每人交3.5万元,其中5000元是辅导费,另外3万元是“活动经费”,用于辅导班的接待、公关活动。并向家长承诺:如果选手能“走”(指竞赛获奖被大学破格录取),这些钱不退,如果“走”不了,退还3万元活动经费。

  试题:传得越来越真的“谣言”

  复赛在2005年11月19日举行。一位姓刘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在复赛前一天夜里,张教授就在家中留下4名学习优秀的学生,说是等着在拿到试题后一起做答案。几名学生等到快午夜时,辅导班一位姓赵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学生家长:我这里已经拿到题了,如果你的孩子想“走”,就到张教授家把孩子领到我这里来做答案。家长们前去张教授处,领着孩子与张一同找到赵某索要试题。赵提出:拿20万元来买。最后双方以10万元成交,但赵要求只能把题泄露给10名选手。

  这位家长说,拿到试题后,张教授和部分学生、家长一起,在呼和浩特市金岁大酒店一个房间内连夜做出答案,并将每份答案略做修改以避免雷同,分发给部分选手及家长。

  针对家长们的说法,记者采访了张教授,他不否认收取了每名学员3万元“公关费”,但因为“事情最终没有办成”,所有收取的“公关费”都已经退还。然而他表示绝对没有泄露试题,他说:“孩子走不了,家长们有情绪可以理解,但泄露试题纯属谣言。”

  记者向“奥赛”的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协求证“倒卖竞赛试题”一事,科协负责人说:“这件事也曾有几名家长向科协反映过,但家长们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所以无法着手调查。”

  然而却有家长向记者提供了一些证据。一名学生家长提供了比赛过后几个小孩互发的手机短信为证。从短信内容判断,试题泄露是在竞赛前一天晚上发生的,部分学生在当晚做出了试题的答案。另外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学生家长证实:自己在复赛前拿到了试题及答案,并向记者提供了一张当时拿到的试题及答案的磁盘。

  成绩:曝出篡改丑闻

  复赛过后,张教授对一些家长说,从竞赛分数看,我们提前做的答案可能分数偏低,为了确保交了3万元钱的孩子都能“走”,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这个“措施”就是篡改成绩!2005年11月20日,张教授找到自治区科协参与竞赛成绩测评工作的张某,要求“修改”一些人的成绩,并提供了一张有28人的考生名单和成绩表、一个事先做好分值程序的U盘、一张20万元的存折和2万元现金。张某没有收存折,只拿了现金和其他作弊资料。临走,张教授承诺“事成之后按每人1万元兑现其余部分”。

  11月23日,张某开始依计划行事。将28人名单中的24名选手成绩全部更改。到晚上10时,监督人员发现他神情紧张,马上停止其工作。至此,事情败露。张某交出学生名单、收受的现金和U盘,并交代了张教授与他“沟通”的过程。

  在被篡改了成绩的24人当中,有12人的成绩在科协存有备份盘,另外12人的成绩没有在科协备份。12月3日,科协宣布存有备份盘的12名选手备份成绩有效,再次组织12名成绩在科协没有备份的选手复测。

  12月8日,复测成绩在网上公示。15日,竞赛结果揭晓。由于“倒卖试题”一事没有下文,一些未获奖选手的家长们纷纷表示不服。

  内蒙古科协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篡改参赛选手成绩的张某已被停止工作,正在接受审查,内蒙古大学也表示将对张教授进行严肃处理。

  家长:失望至极而又欲罢不能

  “奥赛”作弊并非始于今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4年,内蒙古赛区的一名“关系”选手凭着信息学“奥赛”获奖证书被保送上大学后,对于计算机知识一窍不通,被学校取消保送资格。有家长反映,有的学生凭信息学“奥赛”获奖证书上大学后,甚至连电脑键盘都不会操作。

  一些家长告诉记者,为了走“奥赛”获奖免试上大学这条捷径,孩子已弃学多年,其他学科基本上荒废了。这次参加竞赛的一名学生,因为没拿到奖,又对竞赛中的许多不正之风感到绝望,悲愤之中离家出走。

  花了钱、弃了学、伤了心,家长们对于“奥赛”失望之极,却又欲罢不能。他们向记者反映情况,却又反复要求在报道中不要出现他们的名字,因为孩子们暂时无法回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上,现在只能把“奥赛”这条路走下去,担心得罪了“内部人”从此与获奖无缘。他们说,真后悔让孩子走“捷径”,更后悔拿钱去买“奥赛”的获奖证书。竞赛结束后,为了稳定孩子们的情绪,家长们把几个未获奖的孩子集中起来,由一名当教师的家长给他们补习文化课。一位因焦虑而无法入睡的家长深夜给记者打来电话:“请帮帮孩子们吧,我们只希望能有一次公平的竞争,只希望孩子能尽快走出这次比赛的阴影。”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