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人文
3  4  
PDF 版
木心:我是杭州人,回国首选杭州
一书难求 为木心
迎灯文化迎来了 “睦邻友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2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断了6年的乡村民俗回来了
迎灯文化迎来了 “睦邻友好”
  本报浦江专电 47岁的鲍灵宵挤在人群中,像个孩子一般兴奋地看着正在举行的迎花灯仪式。前天下午,金华浦江县黄宅镇魏村的这场民俗活动,不但吸引了本村的村民,还把附近几十里地外的客人也吸引过来了。鲍灵宵就是特意从二十里外的家里赶过来的,她说,她已经几十年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了。

  迎灯是浦江县的一个传统民俗,像很多人熟悉的板凳龙就是浦江的一大特色。正月里或是其他喜庆日子,当地农民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庆丰收、贺新年、祈祷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一切美好的祝愿都融入在这条长长的迎灯队伍中了。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迎灯的习俗这几年有些淡了,像魏村,就已经有六年没搞过迎灯仪式了。

  和其他村子习惯迎龙灯不同,魏村迎的是花灯。据说魏村村民是唐代名相魏征的后人,因有魏征斩龙的传说,于是他的后人也秉承先祖遗风,不耍龙灯,而改迎花灯。前天上午,当记者来到魏村时,家家的客厅里都摆上了造型各异的花灯。63岁的魏小堂手里还在忙乎着扎纸花,想给他的牡丹花灯做最后的修饰。他说,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扎花灯的手艺了。村里有个习俗,花灯必须从头到尾全部由自己手工完成,不能到市场上去买现成的。据说,当初定下这个规矩,是为了保证这门手艺不失传。

  “年前政府拨了一部分钱,把村前的道路通了,还修了水塘,装了路灯,破旧不堪的村公共厅堂,村民们也集资把它修缮一新了,几件喜事合拢来,大家就起了这个心思,想把花灯舞起来,庆祝一下。”魏有兴老人这样对记者说。魏有兴被村民们称为当地的民俗专家,说起花灯的历史来如数家珍。在他看来,除了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迎花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家家都忙着扎灯,就没时间去赌博了,村里的风气变得很好。”

  其实,下午的锣鼓声再喧闹,鞭炮声再响亮,那也只是序曲,晚上的舞花灯才是整个民俗活动的高潮。天刚刚暗下来,门口的铜锣声就开始提醒大家,精彩的节目就要开始了。随着越来越多的花灯加入进来,队伍也越来越庞大,黑暗中盏盏花灯内跳跃着温暖的烛火,一会儿摆出梅花阵,一会儿是双开门,一会儿又变成了鳌鱼嬉水,不同的阵形变化多端,看起来煞是壮观。

  在离开魏村的路上,我们又碰到了两条长几百米的板凳龙。陪同我们的浦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余镇海说,龙灯、花灯在自己村子里舞过之后,还要到别的村去展示一下,舞过以后,如果往日彼此有什么冤仇,就算一笔勾销了。看来,迎灯仪式还承担着保持睦邻友好的“外交”职能。

  今年的正月,浦江可比往年可热闹多了。除了我们看到的三支迎灯队伍外,余镇海说,全县共有66个民间艺术活动在开展着,像浦江乱弹坐唱班、剪纸艺术等,都是当地比较出名的民间艺术代表。

  据了解,作为全国的民间艺术之乡,浦江在此前的全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共整理出近600个项目,其中5项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板凳龙和麦秆贴甚至还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示名录。“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度提高了,也激发了当地人民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的兴趣。”余镇海说。     本报记者 张 瑜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