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人文
3  4  
PDF 版
木心:我是杭州人,回国首选杭州
一书难求 为木心
迎灯文化迎来了 “睦邻友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哥伦比亚的倒影》倾倒众生 本报记者越洋电访作者
木心:我是杭州人,回国首选杭州
曾师从林风眠,在杭高任教
  本报讯 缺货、缺货、缺货……春节期间,几乎全国各地的书市都对一本书投以饥渴的表情: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作者——木心,一本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制造了2006年文坛的第一桩“畅销事件”,更因为陈丹青、陈村等人的“如遭雷击”(陈村语)般的惊艳和力荐,而迅速在文坛刮起“木心热”。再加上一度被传是木心的阿城发在《南方周末》上的声明——《一个误会》更是将木心之谜推向高潮。

  谁识木心?木心是谁?这位横空出世的国学大师到底是何方神圣?各地读者“揭密”木心的行动也随着《哥伦比亚的倒影》的畅销和断档的空白等待中,拉开序幕。

  本报记者日前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这位被陈丹青称作“师尊”的大师目前寓居美国纽约,是在美国艺术圈赫赫有名的华人画家,刚刚于去年结束一场历时4年、轰动美国耶鲁、芝加哥等地的《全美博物馆巡回个展》。

  记者于昨天上午10时许(美国东部时间前晚的21点)越洋采访了木心,揭开笼罩在这位作者身上的“神秘面纱”,竟有惊人发现——这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是可以说一口杭州话的杭州人,而他目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回国,而杭州是他回国颐养天年的第一首选!

  回国首选是杭州

  记者昨天上午拨通木心美国纽约家中的电话时,铃声没响几下电话就接通了。记者用英文简短介绍自己来自钱江晚报时,刚才还用英文应答的木心忽然冒出一句杭州话:“你好你好,我是杭州人。”让记者一下子惊住了。

  “你们到处找木心是谁?而我呢,一个人躲在美国烧饭吃。”木心先生的声音听起来风趣、年轻,记者心里早先传染自陈丹青等人的“毕恭毕敬”的压力开始消失了。而电话线那头,木心先生也为“听到了久违的家乡的声音”而非常开心,称记者给他带去了“祖国的声音”。

  “我是杭州人,现在还能说一口杭州话。我出生在浙江乌镇,但童年、求学以及第一份工作都在杭州。”木心先生早年在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上学,师从林风眠先生。30年代末曾在杭州高级中学任教。木心说,自己儿时跟家人住在杭州佑圣观路、梅花碑一带,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西湖边的葛岭,那儿的美景仍常出现在他梦境。

  “现在年纪大了,要准备‘收拾’自己了,所以我想回国了。这些年,只要我一回国,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杭州。去年,我曾到过杭州,想去找佑圣观路,可是找来找去都没找到。杭州变化太快了。杭州真的是很美。以后回国了,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杭州。现在浙江乌镇政府给了我一座小房,而我呢,最想的还是在杭州梅花碑附近有一间小房子,把我的画作都收进去。”

  等出简体版苦等20年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版散文集,选编了《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他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20年前,木心的作品登陆台湾,首先发表《联合文学杂志》上引起过目前内地文坛这般的震动,一度人人争问木心是谁。

  记者:听说你出了12本繁体版作品,但目前为止,你只出了1本简体字版本。是否特别偏爱繁体?

  木心:繁体跟简体只是技术手段而已。画画是我的主业,我不想写文章的,1984年,我偶尔写了几篇散文,被台湾的出版商发现了,他们开始向我约稿。结果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一共在台湾出了12本作品。

  记者:《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您最好的作品吗?

  木心:应该说不是,但肯定代表了我的行文特点,我想让大家知道我的作品什么样。我已委托了广西师大将我在台湾地区出版的12本散文浓缩成8本,《哥伦比亚的倒影》是第1本,其余7本将陆续出版。但它们收录的都是我20年前的作品,等8本出完之后,我还将把我最新的作品翻译整理出来,它们曾经以英文发表在美国的报章杂志上。

  记者:您的作品一面世即畅销,据出版社说,目前为止1万册已经都订出去了,在很多书店,它都位居畅销书榜首。

  木心:这是个好消息。但应该说在我意料之中。

  记者:意料之中?

  木心:我有心理准备,我知道会受欢迎,这其实不是我木心的问题,而是读者水准的问题。内地读者的水准高起来,以前没看到真正的文学,看到了就喜欢了。我以前不敢出,因为觉得时机没到。选择在这个时候出书,我等了20年,书好卖说明我出简体版的时机选对了,国内经济在发展,对文化、知识以及民族国家记忆的渴望在上升,我的书才受欢迎。这是个好消息。

  我比新派还要新派

  记者:陈丹青介绍您,说您是我们时代唯一完整地衔接了古典汉语传统和五四文化传统的作家。从您的作品中看,有着深厚的古文底子,国学大师在人们印象是都是很“古派”的,您自己觉得是不是这样?

  木心:我不是“古派”的学者。我是借古说未来,说古的方向是发展到未来去,而不是回顾过去。我写古代不是留恋过去,而是借古代力量冲到前面,我比新派还要新派。我喜欢古文,但我不是复古主义者。我想我一点破,可能读者便能从我的古意中读出新意了。

  记者:有人说现在国内的国学研究已经断层了。像您这样学贯中西的学者几乎找不到了。您认为现在的教育中是不是少了传统国学的教育?

  木心:我从小是在家里请家庭教师接受的教育,小时候家里的藏书非常多。父母亲又特别给我请了夏承焘这样的老师来教,从小我的古文就是有系统地学。这跟现在学校里的古文教育不同,但现在大家都开始重新觉得读文言文很有味道,跟以前视其为“四旧”相比,就已经很进步了。

  记者:您似乎不属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您与别的作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木心:可能我从小看的是一些世界性的书,我看着圣经、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的作品长大的。再加上少时的古文底子,我和国内的作家可能不太一样。

  陈丹青搞文学“前途无量”

  木心也是在美华人精英圈中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有不少学者会定期到他的寓所去听他讲《世界文学史》,一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也会来造访,陈丹青便是在他寓所听课的铁杆学生之一。

  记者:说说您跟陈丹青的交往?

  木心:1982年我到美国。2年后,我认识陈丹青。他是在我寓所听课的学生之一,他是很认真的学生,听课笔记做得很完整。文学是他的爱好,是我鼓励他开始写作的。

  记者:陈丹青去年有一本《退步集》很畅销,作为老师,您有什么评价?

  木心:艺术都是共通的,文学、音乐、美术都是一个审美的行为。陈丹青是搞艺术的,他搞文字同样出色,同样前途无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