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汪永春 本报记者 韩兢
杭州的高先生整理杂货时发现40年前,自己买的一把小提琴,他找到报社希望为这把老提琴找一位验琴人。读者打来电话推荐,杭州有个景山琴行,琴行老板任景山是杭州乐器制作界的老前辈,他应该知道这些。任景山?景山琴行?根据这一点点信息,我们开始寻访这把小提琴的过去。
景山琴行,如今已经改叫江南琴行,就在解放路,奎元馆附近。抱着一丝希望,我们走入江南琴行。没想到,我们居然碰到了任景山,这位穿着一身黑衣,头发有点花白,从60年代就开始在乐器厂工作的乐器行家。看着我们随身带着的照片,任经理缓缓地说起了他对这把琴的猜测和杭州乐器行的发展故事。
“琴肚子里的标签上写着“明星国乐社”,应该说这个乐社出现在出现在杭州乐器行地方性国营化之前,是一个个体手工作坊。而从乐社的地址解放路504号来判断,小提琴的出厂时间应该在1949年以后,因为解放路延伸是在解放以后。这把琴只是一把普通提琴,因为它没有使用特别的材质,也不是某个名人曾经使用过的。
杭州的乐器行最早都是一个个私人手工作坊,规模很小,以制作民乐器为主。这些私人乐器作坊,一边生产一边卖,有点自己自足性质。解放后,这些私人手工乐器作坊合并成合作社,后来又合并为两个大厂,一个叫杭州新声乐器场,另一个叫明星乐器厂。明星乐器厂后来改称红声乐器厂。杭州新声乐器厂后来就成为了杭州乐器厂。
任景山经理说,那时会做小提琴的师傅很少,整个杭州都不会超过5个。那些老师傅都是按照图样,自己依样画葫芦做,一个个摸索着做。如今这些会手工做乐器的老师傅基本都已做古,而他们的手艺流传下来的也不多。杭州也有专门出国去学习小提琴制作的师傅,但也少。小提琴是西洋乐器,那时杭州还是流行民族乐器,小提琴制作只是师傅们的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