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7版:风云人物
3  4  
PDF 版
杨业功:军人使命高于生命
■颁奖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杨业功:军人使命高于生命
  在“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他是唯一缺席的“年度人物”。因为他——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一位以自己的一生书写共和国导弹部队历史的军人,已于2004年7月2日,走完了最后的军旅生涯。他在弥留之际,竟然忘记了对家人的最后叮嘱,念念不忘的还是:“出发!”、“操作!”

  他用燃烧的一生,让我们更加理解并记住了这样一种崇高的人生: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毕生奋斗铸“神剑”

  第二炮兵,一支颇为“神秘”部队,由毛主席亲手缔造,周总理亲自命名,系国家安危于双肩,被称为一个大国的标志。

  为了更好地谋发展、求和平,第二炮兵奉命组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某新型导弹旅。时任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成为其中的建设者。

  “少人才、缺装备、无阵地、没经验。白纸上绘蓝图,难啊!”当时的“种子队员”、现任基地参谋长高津感慨万千。

  “有时勘察阵地,一天要走数十公里山路。冒酷暑、穿密林、打蚊虫,说多苦有多苦。”杨业功坐越野车有时一天要跑1000多公里,上下车超百次。吃不好饭、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是常事,年轻人都感到受不了。他没日没夜地操劳,用脚丈量无数阵地。

  隆冬时节,部队来到西北高原进行某新型武器低温试验性训练。茫茫戈壁,滴水成冰,呵气成雾,年近半百的杨业功,为了亲自拿到试验数据,坚持每天凌晨4点就带部队出发,一跑就是三四个小时,亲自观察、询问、调试。一连15天,他和部队顶着寒风行程2万多公里,亲手记下了某新型导弹实验的第一组详实数据,为新型导弹的定型列装和快速装备部队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摸索出一套导弹武器高寒环境作战的经验。

  就这样日复一日,分秒必争,新型导弹部队无阵地、缺装备、少人才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新的管理模式、建设思路、训练方法在探索中形成,某导弹旅当年组建、当年形成战斗力、当年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实现了“没有武器能训练,有了武器能打仗”的目标。

  1995年,这支新型导弹部队首次执行重大任务。杨业功率队进入“倒计时”状态。正值高温,山区环境恶、条件苦,他几乎连轴转。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他白天勘察、晚上设计。7天时间,硬是完成了平时3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确保了任务的完成。

  2000年,他曾做过一次手术,安上了心脏起搏器。谁知术后20天,他就又回到部队下基层、看阵地。医生要他每天中午必须休息1至2小时,可他不是忙工作,就是忙赶路。医生多次提醒他:“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样下去会出事的!”杨业功总是拍着胸脯:“这不挺好的吗?小疼小痒整不垮我。有‘本钱’就要干革命,不然要‘本钱’有什么用?”

  弹指一挥间,这支部队,已羽翼渐丰。它用自己的强大,威慑着某些霸国和分裂势力从未间断的挑衅。

  不辱使命谋“打赢”

  “要打胜仗,就要做到丝毫必纠。”杨业功说:部队是要打仗的,低标准就会打败仗。真正的高标准是战斗力。

  为把部队锻造成劲旅,杨业功用行动做出表率。国庆五十周年阅兵,杨业功担任二炮阅兵大队大队长。训练时,他说:“你们看我的,我做不到,你们可以不做;我做到的,大家也要做到。”

  参加过阅兵的王延良说:“司令员与我们一起站军姿,不管多热,一样穿夏常服,早上起来总是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检查内务,总是第一个让人检查,不搞半点特殊。”

  某旅营长李钟明感触颇多:“有一次,领导来看操作表演。操作前,我提出这是表演,动作不一定非常到位。他当即批了我一顿。说操作演习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把操作当打仗,来不得半点虚假。他说,要通过演示,提高训练。”

  一次演习中,某旅一名指挥员随便目测了一下方向定位线。杨业功问:“精确吗?”指挥员答:“差不多。”话音未落,杨业功便发火:“差不多是差多少?马上重测!”事后,训练按战时标准测定位线被写入专业教程,延用至今。

  新型导弹部队新建阵地点多、分布面广。没有人想到,杨业功会一个一个验收。每次都要用仪器测、用笔算,稍有偏差就要求返工。他说:“战场无小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打胜仗,就要做到丝毫必纠。”不留下一个死角,不放过一处隐患。这是杨业功的工作标准。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经常这样告诫身边的人: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人之不学,犹谷未粟

  “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杨业功曾给一位干部写下这样的字,与之共勉。

  1963年,西北某地一所简陋的军营里,杨业功正式成为军人。杨业功个子不高、身体瘦弱,身上集中了一些对军人来讲不小的缺陷,但好强的他用努力来补偿。入伍第一年,他就在部队专业比武中获得冠军脱颖而出。

  面对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导弹武器,杨业功强烈意识到学习对自己的特殊意义:成为合格的指挥员,必须首先成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领头雁”。

  2003年10月,杨业功参加全军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班。但培训班只上到一半,杨业功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出患有“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可他在病床上完成的《述职报告》中却这样写道:本想借培训之机好好学习

  一下精确制导技术、电子战与信息战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但因病入院而终止,这成了心中最大的遗憾……

  杨业功确实留有遗憾,但他曾全力挽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杨业功仍伏在病床上完成了题为《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应把握的问题》的文章。2002年,57岁的杨业功,带头参加了军事科学院的在职研究生学习,这是他的毕业论文。一位老人忍着病痛折磨翻阅资料的情景,曾经以为只有在电视里才能见到,在场的医生、护士顿时肃然起敬。

  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杨业功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应酬,酷爱读书。无特殊情况,他每晚至少学习1个小时,双休日学的时间更长;花钱买书从不吝啬,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只要认为需要的,便买而学之。平时,他最佩服也最愿意接近有知识、有思想、有技术的官兵,只要有时间,总要找机会和他们在一起,或请教难题,或探讨技术。

  2002年8月,杨业功在某工程项目调试过程中,发现直接关系导弹精度的一处施工不符合要求。别人解释说这是工程设计方设计的,设计方案还征求过权威部门的意见,以前也都是这样设计的。杨业功却从实战角度对此提出质疑,并意识到问题非同小可,他当即指示专人对基地所有此类工程项目全部检查了一遍,确认存在问题。很快,由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专家组深入一线,对杨业功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论证,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基地的所有此项工程都按新标准进行了改建和完善,确保了工程项目符合战时要求。

  近几年,杨业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撰写出30余篇对部队建设颇有价值的研讨文章,其中《谈如何保持第二炮兵长久的实战能力》、《局部战争与导弹部队》、《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标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等先后在二炮获奖,还有数篇文章被军内外刊物选用。

  “他不仅有很高的思维层次,更有借助科学攻坚克难的过人智慧。”高津这样评价老首长。

  斯是公仆,惟吾德馨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仿照《陋室铭》,杨业功为自己填写了《公仆铭》。

  杨业功爱好书法。一名干部去看望他,带去一些优质宣纸。他半开玩笑地说:“用你送来的宣纸,我心里不安,肯定写不出好作品!”后来,他对身边的人说:“党员的党性可不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啊!”

  “越是位高权重,就越要在生活小事上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别人给你送礼送钱,那是在试探你做官的‘底线’。”杨业功常这样告诫干部。他家的门楣上写着:“携礼莫入”。

  一年春节,杨业功到部队慰问,儿子杨波涛正准备回家休假,想搭便车。他却让儿子坐火车回家。妻子埋怨。他说:“我到部队是工作,让儿子坐我的车回来,岂不成了我专程去接他!虽说让儿子坐我的车也不是大不了的事,但不能让他有依赖的思想,更不能坏了部队的规矩。”

  杨业功生活简朴。有人说他“过得寒酸,看了心酸。”

  他的内衣不少都打了补丁,在老家农村都难见到,他都是自己洗,从不让人帮,也不拿出来晾。床是四个大箱子拼成的。他吃饭用的瓷碗,里外有好几处掉了瓷,用了30多年,去世前,还在用。

  杨业功对自己很“抠”,对他人却很大方。

  “这几年,他资助了两名失学儿童上学。其中一个老家湖北应城实验小学的宋特伟,一次就寄去了3000元钱。去世后,按他的遗愿,又寄去1000元钱。”妻子杨玉珍说。

  “我里里外外的衣服几乎都是老杨买。每件都合身,我很喜欢。平时到乡下去,看到新鲜的蔬菜他就买回来,能吃上一周。”如今,老伴回忆起这些深情往事,唏嘘不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