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在黑龙江省逊克县纵身跃入洪水不归。英雄的行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37年来,当年受他影响而来到逊克插队的5400余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无论刮风下雪,年复一年,他每年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至少四次。
他就是当年被金训华从洪水中救上岸的上海知青——陈健。
陈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没有机会。但一次生命的交换,让他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他在心底许下了诺言,要在这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他坚守了37年,并且还将一直坚守下去。
许下诺言 为金训华守墓一生
1969年,陈健还是上海图门中学一个学生。还没从学校毕业的他,就是在那一年5月25日,离开了上海,与金训华和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等38人一起到黑龙江逊克县双河大队插队落户。他与金训华住同一宿舍,睡同一张炕,那时的金训华性格比较内向,却很愿帮人做事干活。刚下乡时,陈健被安排在知青食堂做饭,食堂挑水这活最累人。金训华无论从大田回来,还是从县里开会回来,顾不上休息就直奔食堂帮陈健挑水直至缸满,因此,陈健从下乡的这天起就非常感激金训华。
1969年8月15日,恰好是他们从上海到黑龙江的77天。这天位于中苏边境的逊别拉河突发洪水,贮备在河边的150根战备电线杆突然被冲到水中。生产队长气喘吁吁地跑来,要民兵连长派人前去抢救。
“队长,请把任务交给我们吧。”金训华主动请缨,带着陈健等人冲向河边。那时,金训华和战友们已连续修坝3天,而且金训华那几天正感冒腹泻。他到了河边,一边脱衣服一边大声喊:“陈健,咱们下到河里去抢救战备物资。”话音刚落,便纵身跃入河里。
陈健与其他知青紧随其后,一一跃入激流之中,将电线杆往岸边推。狂风挟着巨浪朝离岸边最远的金训华和陈健袭来,顷刻间,就要将他俩吞没。老乡们连忙驾舟前去营救。岂料在小船靠近他俩的刹那间,又一个惊涛腾空,将他们打散。精疲力竭的陈健抓住小舟的手突然松开了,恍惚之间,他觉得自己的背被人猛地推了一把。就是这么一推,陈健获救了,而推了陈健一把的金训华却被激流裹挟着,消失得无影无踪……
18天后,一个牧童才在百里之外的逊别拉河下游的河滩上发现了金训华的遗体。
因为感恩、内疚,也因为那份知青战友情,从那时起,陈健就在自己心里暗暗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在那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
坚守诺言 放弃返城守墓37年
37年,陈健一直没有忘记他的诺言。陈健不善言语,但守墓认真。无论刮风下雪,他每年要去金训华墓地祭扫至少四次。他工作在小兴安岭深处,离当年的双河大队少说也有一百多公里,可是每逢过年,在双河的金训华墓前,总能看到他守望的身影。有一年除夕夜,小兴安岭的大雪有齐膝深,公路的交通也中断了,可他拿了几个馒头和一瓶白酒,在山里走了整整一天,直到暮色降临才赶到墓地。在金训华的墓前他几乎成了一个雪人,除夕的鞭炮声在村里响起,他已累得抬不起双脚,只能跪在地上为金训华敬洒白酒。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知青一个个都返城了,人去楼空,小木屋里只剩下一抹欢声笑语的回声,只剩下陈健。为了承诺,他放弃了返城的机会。1984年,陈健的妻子带着11岁的儿子离开了他。而陈健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承诺。37年来,他当过农民、建筑工人、门卫和林业检查员,直至退休生活一直都很清贫。所幸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晁亚珍非常理解他,一直陪伴着他。
1995年,逊克县决定将金训华烈士墓迁到了县烈士陵园内。8月15日,在金训华牺牲26周年那天,陈健早早赶去双河,他与从上海赶来的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一起亲手为烈士拣遗骨。墓穴很小,陈健便独自双腿跪在棺材里,把金训华的遗骨一根一根拣出来,当他用手拣起遗骨时,不知不觉已泪流满面……
37年过去了,陈健由一个19岁的青年,变成了一位白发长者。在“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他的声音一直是哽咽的,但他的内心依然坚定“我从不考虑别人理不理解我,我会始终遵守我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