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云凤
本报通讯员 鲁似金 章芸
“不要以为我只上过两年小学就不能研究数学。我对数学很有灵感的呢,我感觉我在数字方面有天赋。我年轻时就一直在自学。我发现的这个‘去九运算法’,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一名年届八旬的大伯,每天最大的乐趣,不是遛鸟,也不是养花弄草,而是钻研数学,而小时候,他仅上过两年小学。他就是家住杭州下马塍社区的82岁的从志刚老人。
昨天,记者来到从志刚家里时,他指着床下一大堆草稿纸,说起了他的研究经过:“以前我做驾驶员,带的一个徒弟第一次教会了我乘法,后来我就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了。”在自学了数学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后,从1984年开始,他就开始大胆地设想一种“去九运算”的验算方法,通过对“9”这个特殊数字的运用,来验算二位加减乘除的运算结果。
“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我觉得9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它不但是个位数字里最大的数字,在各运算中也显示出了它独特的‘性格’。”自打有了这个念头之后,从老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来演算。床下的这些草稿纸,就是他这二十年来用来演算的草稿纸,柜子里还有不少。
从老说,“去九运算”法是一种用来检查之前的运算结果是否正确的检验方法。每一种运算(加减乘除),他都能用一种特殊的办法来验算对错。
他让记者随意写出两个二位数,然后详细地解说起他的这一验算方法——他在边上画了一个被称为“叉形符号”的大叉叉,先把其中一个加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加,得到的数字如果还是二位数就再相加,直到得到的结果是个位数为止。他把这个个位数写在“叉形符号”的左边。
接着,他又通过另外一个加数算出一个个位数,写在“叉形符号”的右边。然后,他用相同的方法算出“叉形符号”左右的两个数字相关的个位数字,最后将运算结果的个位相加减去9,写在“叉形符号”的下方。
“你发现没有,‘叉形符号’上下两个数字永远是相同的。”“那要是不一样呢?”记者不禁刨根问底。“那就是你算错了。”他毫不迟疑地回答。
枯燥的数字,在从老眼里显得如此活灵活现,他几乎天天都要花两个小时来演算,还跟很多邻居介绍他的这一方法。
“现在政府不是号召我们要培养学习型家庭吗?学习可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这样活着,才有意义呢。”从老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