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临安专电 今年38岁的胡海潮平日里是个建筑工人,元宵这一天,他起了个大早,与二十几个弟兄扛起了大旗,在杭州临安街头挨家挨户地给人拜年。在临安,每到元宵节,便有许多舞龙舞狮队伍纷纷走上街头热舞,他们清一色的是临安农民,平日里面对着黄土泥地辛苦劳作,但每逢新年,舞着各自的道具去给城里的企业或店铺拜年就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传统。
企业或商家也乐意他们来,总是异常慷慨地递个红包,甚至供应吃住伙食,一为慰劳乡亲们,二来也为讨个新年的吉利与喜庆,对他们而言,元宵一过,2006年的春节也真正结束了。而“民俗文化”在此时更容易拉近陌生人群的距离,让彼此融合并且欢腾。
这算得上是最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了。“民俗文化”的演绎者,大多是村子里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壮年农民与城市务工者,但参加村子里的舞龙队伍进行义演却是他们许多人的愿望,临安西天乡文化站站长刘火金告诉记者,在农村,“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他们许多人往往不需要报酬,而希望有演出的机会,于是,元宵节,便成了舞龙舞狮者们风声水起的舞台。
对许多城市里的人来,曾被认为是“落伍”的民俗文化,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载体,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元宵节这一天,许多城市里的年轻人更愿意在农村过,他们觉得,村子里更加有年味,有许多未被忘记的传统,经典而且怀旧,尤其是那些相对封闭的地方,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让“民俗文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得到张扬。
中国的“民俗文化”更多时候是国际友人眼中的精品,临安水龙,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法国某城市的狂欢节,就被拍成巨幅照片摆到异国的街头。而那些被称为“泥腿子”的临安农民演员,也成为惟一被当地市长接见的狂欢队伍。那一刻,许多身在他乡的中国人,为这些墨水不多的农民而自豪。
这几年,浙江各地政府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临安为元宵节举办了一个节日灯会,鼓励农民走出乡野,将民间俗文化的舞台搭到国际上去。在他们看来,民俗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原动力,激发了农民自娱自乐的热情之余,更加让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为之改观。
本报特约记者 林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