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德国人送礼
在美国学电影
有限开禁
水无常势,艺无定法
“王世襄版”烤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美国学电影
  到纽约时已是晚上,来自台湾的学长到机场接我暂且住在他家。时间过得很快,学长现在已是高雄一所大学影视专业系主任。我们的课程是影视制作,经过两年艰苦的魔鬼似的训练之后可获MFA学位。MFA学位是“master of Fine Art”,翻译过来是艺术硕士。正如PHD是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位,MFA是艺术创作领域的最高学位,毕业后有资格在大学里做教授。学长喜欢象牙塔里单纯的生活,最后成为系主任。

  据说人的左右半脑在思考方式上有本质的差别,左半脑主管逻辑思维,而右半脑主管抽象和创作思维。第一次上课时,我就明显感觉到这里活跃的创作性思维和我在医学院多年养成的力求严谨的科学推理模式有巨大差别。我个人认为,剧本是整个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电影剧本是一部电影作品的蓝图框架,作品在此基调可以定型。所有的影视创作中最经常听说的词恐怕就是“storytelling”了,说白了就是要会讲故事。好的故事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故事不好的片子要拿好的票房恐怕只能靠特效来弥补,故事好的片子即使导演差一点儿,也往往会被观众原谅,认为是导演个人风格的原因而不去深究。这就是美国好的电影学院为什么都有专门的剧本写作MFA的原因。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教授怀抱一大摞花花绿绿的杂志进来,随手给周围同学每人几本,告诉大家,这些都是过期的杂志,里面的图画、广告和照片可以随便撕。20分钟后,每个人要用撕出来的图片拼成一个故事。说实话,抱着这些杂志,看着这些毫不关联的图片,如果教授告诉我一个故事,然后我按着故事去找这些图片恐怕问题不大。可是完完全全自己去造一个,对习惯用左脑思考的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正在踌蹰之余,周围的同学已经稀里哗啦撕开了。自己左翻右翻,图片和广告倒是很多,就是好久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20分钟过去了。两千多平方米的演播室地面上铺满了花花绿绿的图片广告。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希腊同学虚构的故事。简单的几幅画,包括两辆福特汽车在沙漠中奔驰的广告;一对在CLUB里跳舞的男女;一个骆驼牌的香烟广告,背景是靠在摩托车上的牛仔;一张唇彩的巨大红色问号;一张STING的专辑封面,文字是STING的一首歌《Every Breath You Take》的歌词。同学的故事是这样的:女人驾驶着一辆福特车迷失在德克萨斯的沙漠中,迷途中遇上沙漠中的牛仔,酒吧热舞缠绵之后,男人女人同时神秘失踪,酒吧外面只找到一只唇彩,女人的车重新飞驰在大沙漠上,只是看不清驾车人到底是谁。飞驰的汽车上是一个巨大的由唇彩画出来的问号,底下是《Every Breath You Take》的歌词“……every move you make, every step you take, I will watching you……”

  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毫无相关的图片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没有明确结果的故事,这就是联想的力量。剧本作者将灵光一闪的点子落笔转为剧本的文字,导演将整个文字视觉化,指导演员将文字转成活灵活现的场景剧情,感染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电影创作的魅力。在后来的两年里,我们系统学习了剧本写作、导演、灯光、摄像和剪辑等各项课程,不管是技术课还是创意课,听到最多的还是“Story”这个词。摄像、灯光、布景,说到底,最终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没有故事的电影就算做得再美轮美奂,还是部烂电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