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秋
13日国内期市遭遇“倒春寒”,各品种集体暴跌。其中沪铝和天然橡胶无量跌停;沪铜主力4月合约大跌1640元。昨天,天胶和铝再度大调整。这是节后商品期货又一次大震荡。分析人士指出,近日商品期货高位巨幅震荡明显受外盘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指数基金在高位出现分歧。
在国内期市春节休市期间,国际市场黄金、白银等贵金属,铜、铝等基本金属,以及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期货全面大涨。国际原油和黄金分别创下每桶70美元和每盎司570美元新高,期铜也不甘落后,2月6日创出5080美元历史新高。受此影响,从2月6日到2月9日,短短4日内,国内市场几个品种出现了“昨涨停、今跌停”的状况。其中2月6日齐现涨停。
与此同时,各品种表现出共振效应,齐涨齐跌明显。2月7日国际金价率先暴跌,创1年多来单日最大跌幅。国内期货品种2月8日纷纷触及跌停板。当日,上海期铜、期铝均以跌停开盘,随后几日持续暴涨与暴跌。在大量获利回吐盘打压下,2月10日全球商品期货市场再度遭遇重挫,纽约黄金、原油及伦敦铜、铝期货等均大幅下跌。三个月期铜自上周四的每吨5017美元跌至4770美元,为1月27日以来最低价位。分析人士指出,国内主要工业品期货的暴跌仍是近日行情的翻版,这种巨幅波动来自于各路基金在高位的分歧。
瑞银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投资商品指数基金的规模在2000亿美元,其中55%投资在能源,15%可能投资在金属,剩下的投资其他商品。以指数基金为代表的国际热钱已经开始从国际资本市场向商品市场转移。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自上周起各路基金似乎发生了分歧,大量卖盘已撼动投资者对商品市场两年牛市的信心,境外资金出现了不安情绪。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微妙的变化是美元利率水平所致。此前,基于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担忧,大量指数基金介入商品期货市场导致期价走高。1月31日,美联储第14次升息,高利率的直接结果就是持有贵金属、石油、大宗商品等的资金成本提高——包括实际的拆借成本与机会成本。这显然会打击部分投资人投资大宗商品的意愿。因此,不同基金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分歧导致了商品期货在高位出现巨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