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4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杭州三联月底要“变脸”
三联书香沉入多少人心间
三联保卫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三联月底要“变脸”
业界和读者:希望三联重拾往日辉煌
  本报讯 位于杭州杭大路上的“三联书店”近期将开始大兴装修。不但原有的住店规模将增扩大100平方米左右,还将打破以社科、学术为主的品种限制。一度被三联拒之门外的大众畅销书、少儿书也将入驻装修后的新三联。

  三联:希望重聚人气

  记者昨日从三联书店有关负责人处获悉,此番大装修将是三联书店自湖滨迁入杭大路之后最大的一次动作,装修预计于近期动工,到4月上旬重新开业。

  老三联成立于1991年,曾是杭州的著名文化地标之一。新装修后的三联书店将会在营业面积上增加100平方米左右,达到300平方米左右。将成为未来杭城最大的民营书店门店。

  新三联还将增加时尚、生活和经管类图书,图书品种将从原来的4万种增加到6万种以上。据有关人员介绍,18日至25日,三联将进行装修前打折销售,全部图书都打7折。25日之后,三联将停业开始装修。

  新三联将装修成什么样子?据悉,三联的装修方案参考了国内诸多著名民营书店的风格,比如以学术书为主并拥有特色咖啡馆的北京万圣书园的风格,如将学术人文类图书与大众化品味相结合的上海季风书店的风格。在保持原有严谨厚重的基础上,新三联增加时尚感,突出现代感。

  “书店的利润很低,批发一般维持在3%,零售维持在15%才能保本。三联目前只处于基本保本的阶段。”三联书店负责人万建芳表示门店赢利虽然困难,但此番装修却并不只以赢利为目的。“作为老字号文化书店的经营者,一直觉得肩上的责任很重,希望借此调整能够重聚人气,重拾往日辉煌。”

  读者:三联不应再沉寂下去

  湖滨路上的老三联曾是杭城显赫的文化地标,10年前,它与外文书店、现代书屋齐踞湖滨路,构成杭城的文化高地。外文书店卖外文版图书、三联书店卖人文学术类图书,而现代书屋则以出售多而全的音像制品闻名。这三家书店在西湖边,慕名前来的读书人和游客络绎不绝。杭州的读者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在老三联淘书会友的情形。徐岱、卢敦基、王旭烽、范景中等现今文化圈内的名人都是三联书店的铁杆读者。

  浙大教授徐岱:

  三联这个老字号文化品牌应该大大扩大。买好书的人数量太少,只卖好书的书店生存艰难。政府和企业也要给真正的文化书店、图书馆予以支持,不能任由它们自生自灭。杭州要建文化大市、浙江要建文化大省,书店是基础平台,希望好书店越来越多。

  著名作家王旭烽:

  听着三联这两个字就很有亲切感。以前在湖滨的时候,也经常去逛,我记得当年汪曾祺、苏童还在那签名售书过。搬到杭大路之后,我也常去,有时去它的沙龙做讲座。晓风、枫林晚等民营书店如今发展很快,老字号三联也需要改善硬件。

  业界:希望好书店一路走好

  图书零售越来越难做,书店利润越来越薄是如今盘旋图书业者胸口的一把利剑。即使像新华书店这样的国营老字号,今年也将面临教材教辅归入国家采购这样的变数,更不要说那些以特色、个性经营的民营小书店,面对出版社越来越苛刻的回款条件,面对越来越少的畅销书,面对新华书店雄厚的竞争实力,更是不得不提前动作,以确保自己在严峻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老牌著名民营书店三联选在这个时机,在门店并不赢利的情况下,不惜斥资进行装修,无论如何是走到了不得不变的关头。

  据记者了解,今年将是杭城书业变动最大的一年。今年下半年,省新华书店品牌博库书城将在西湖文化广场开出新店,新店面积将达到1万平方米左右。而与新华书店原有的经营模式相比,博库品牌代表着更灵活的市场策略、更有个性的品种选择。民营书店引以为镇店之宝的打折、个性图书等优势也已为博库捡起。与新华书店雄厚实力、广泛的网点、四通八通的配货渠道正面交火,对于三联、晓风、枫林晚等民营书店而言,无异代表着危机。

  曾是杭城民营书店领头羊的三联书店,在经历了从湖滨迁入杭大路、三联内部的“保卫风波”等影响之后,杭州三联如何重拾“生活·读书·新知”的威风,恢复当年在湖滨路时的声望,是超过这次重新装修之外的意义。

  博库总经理徐冲:

  我是三联的老读者,原先在西湖边时便经常去看书。当然我也是书店的经营者,作为同行,虽然不太方便发表意见,但我希望三联做个好书店。

  晓风书屋朱珏芳:

  现在图书市场不景气,图书利润很薄,博库1万多平方米的新书城也快开业,这种情况下,三联下大力气装修勇气可嘉,为它鼓掌。

  枫林晚书店朱升华:

  这几天听说了这个消息。现在新华书店攻势越来越猛,民营书店能够继续扩张,继续发展,无论如何都是好消息。本报记者 韩晓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