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凤凰涅槃 自主创新浙江上路
大学:创新储备VS人才支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学:创新储备VS人才支撑
  编者按:2月15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高校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座谈会。本报摘录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代表的发言,以飨读者。

  整合集群创新

  【发言人】朱军(浙江大学副校长)

  【举措】

  ——重点打造与企业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加速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与服务平台;与各地大企业合作,共同争取国家课题、建立行业工程中心;强强联合,共建校企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利用校、市、县合作的基础,特别要针对浙江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将企业、地方、国家三者的创新资源集成进行集群创新,把与块状经济中分散的小合作集聚为有影响力的人合作。

  ——改革科研组织结构,提高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能力。

  一、探索建立纵横型科研结构,在学科型研究所之外,要再建立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大型研究机构,并予以空间与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单独加以考核和要求;

  二、建立多元化的研究人员结构,壮大和优化科技创新队伍,增强解决重大科学和技术需求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机构,为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已建立多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要总结经验,提高水平与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开展与东南亚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广泛科研合作。

  大学要成为科技特区

  【发言人】张立彬(浙江工业大学校长)

  【举措】

  ——以七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强生物技术、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先进制造技术、新药创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学科建设,构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培育大人物,在我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度重视信息、材料技术等新兴学科建设,集中有限资源,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形成新的高水平优势学科;充分利用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推进学科交叉互动。

  ——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多渠道整合资源,建设以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构成的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好绿色化学合成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继续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加强新药创制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总结经验,形成特色,积极申报新一轮省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建立一批综合型或任务导向型的研究中心。

  ——瞄准国家目标,集成原有基础,强调学科交叉,团队协同作战,构建国家层面的研究群体,培育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加强科技创新的基层组织建设,尝试设立“科研特区”,以项目为纽带,人员自由组合为基础,建立和强化较为稳定的跨学科的研究群体。

  重振学术“浙军”

  【发言人】梅新林(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举措】

  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学术创新。这种区位优势包括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一方面,对浙江作为文化之邦的大量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作进一步的发掘与整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处于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浙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有诸多从观念到体制的创新亮点,同样需要及时地加以理论升华与总结。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和调整我省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域性战略取向与布局;制定《浙江省中长期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完善区域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和氛围,加大经费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构建兼具区域性与前沿性、创新性的主干学科群落,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团队,重振学术“浙军”。

  建设“重中之重”学科

  【发言人】蒋刚毅(宁波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

  【举措】

  ——发挥“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以博士点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宁大依托现有3个省市级工程中心和2个市重点实验室,整合各种科技资源与科技力量,并积极与地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目标的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积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依托各种社会资源,联办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基地,形成学科企业良性互动、互补、双赢、发展机制。

  ——要以“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引领科研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学科领军人物、优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整合研究资源,形成面向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方向、面向学科前沿并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学术研究方向;重视发挥现有学科负责人、学术骨干、学术群体的作用,形成团结协作的学科研究团队。

  统计学科由弱变强

  【发言人】李金昌(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助理)

  【举措】

  ——我校统计学科建设属于起点较低、基础较弱的类型,为什么能够后来居上?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学科建设意识的创新。目前许多高校坚持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建设思路,有的高校坚持偏激的“数理统计学”的思路,我校统计学科经过5年的努力已悄悄完成了“大统计学”的整合,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我校统计学作为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也在实践中对如何培养统计学的创新人才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不断探讨并适时调整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注重文理知识搭配,注重思维能力锻炼,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大力倡导“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精英教育”模式等。

  地方高校摆正位置

  【发言人】陈文兴(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举措】

  ——近几年的发展中,浙江理工大学面向国家特别是浙江省的需求,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学科、机械电子信息学科、生命科学学科等,重新组建了理学院,通过学科规划与建设来凝练学科的方向。

  ——地方高校要摆正位置,通过与地方产业部门和企业合作,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技术创新出谋划策,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些优势特色学科已经具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实践舞台,直接为企业输送研发人才。

  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

  【发言人】方伟(浙江林学院副院长)

  【举措】

  ——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学校高度重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并以此为模式,构建了亚热带森林食药植物培育与利用、数字林业、森林土壤与环境实验室等3个校重点实验室;同时,积极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注重源头创新和技术集成,为竹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竹资源培育方面,由方伟教授领衔的“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项目组,通过11年的研究和开发,研制了以养分平衡和土壤快速测试相结合的施肥调控技术模式,发展了笋用林高效益经营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新体系,实现了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的快速传播。学校还非常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以科技服务“三农”;3年来,共有3批22人次到我省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支农,为发展山区经济贡献了力量。本报通讯员 王 东 杨志刚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