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齐鲁晚报》2月15日报道,开学伊始,济南珍珠泉小学展开了一项特殊的教育:微笑教育。学校老师介绍说,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过度宠爱使很多孩子对别人给予的关爱受之泰然,不加珍惜,学校开展微笑教育,就是为了教会孩子珍惜关爱,用微笑传递给别人关爱。笔者并不怀疑珍珠泉小学开展微笑教育的初衷,但问题就在把微笑和教育挂起钩来让人觉得总是别扭。
微笑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从孩子呱呱落地,笑和哭就会了。那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孩子的笑容?
曾经看过一篇父亲给儿子写的小文,在文中父亲告诉儿子:我希望你生活快乐。孩子说:我没有快乐。每一次回家,父母亲戚都会急切地追问他的考试成绩,这让他很烦,他在学校当上了班长、学习委员,父母就会喜形于外;如果偶而犯了点小错误,父母就会如临大敌,板着脸训起来没完没了。
有专家总结,今天的孩子存在"三大三小"的现象:生活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空间越来越小;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心灵容积越来越小;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动力越来越小。孩子自从进了幼儿园,压力就来了。等到上了小学和初中,什么分数排队、模拟考试、假期补习等等接踵而来,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于是渐渐没有了微笑,没有了快乐,小小的模样中透着那么一份过早的严肃,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反观国外的小孩则恰恰相反,多数都外向、开朗,喜欢和人交谈,善于表现,逗笑,总是一副笑模样,即使生气也不沉默。不需“教育”,就有微笑。在国外,无论社会、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总是充满信心与鼓励,不管孩子遇到成功或挫折,都会有夸奖、勉励和拥抱;而中国的家长绝大多数则是指责、训斥和教导,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笑容。你想“教育”出微笑来也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