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发现
3  4  
PDF 版
他读懂了云的语言
创新中国 浙江奉献什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读懂了云的语言
退休工程师旅美十二年自费研究地震预测
  本报讯 当双鬓染霜的他在新年的爆竹声中敲开家门时,这已是他阔别祖国与妻子的第13个年头了。年近七旬的他不仅在新年里给老伴与亲友们送上了久违的问候,还带来一份难以置信的惊喜。

  作为杭州一名普通的退休工程师,他在美国花了12年的心血终于读懂了云的语言,让旁人眼里变幻莫测的云彩成为“地震预报员”,也让“寿仲浩”这名字和民间地震预报员挂上了钩。

  从云彩中预知台风

  7岁自制会开火的小手枪;35年前写出一整套保护黄河的方案;1979年开始研究用化学方法治理杭州河道污染……寿仲浩从来不缺奇思妙想,可他与云彩的缘分还要从1988年8月7日说起。

  那是一个晴朗的傍晚,寿仲浩牵着妻子与大女儿的手在西湖边散步,发现天边的云彩正不停地翻滚变化,幻化出五颜六色与各种形状,煞是好看。女儿拍着手掌欢呼:“老师说这叫火烧云,真漂亮。”“这云彩变化好快,简直像走马灯一样。”妻子附和道。而从小在农村长大、对气象预报颇有见解的寿仲浩则在一旁皱起了眉头:“云彩变化的速度快得惊人,如果不是受强大的气流影响,绝对不可能这样,怕是台风要来了。”

  一回到家,寿仲浩便拿起木条、榔头和钉子在屋里屋外忙活开了——将每扇窗户都钉得牢牢的。隔壁邻居好奇地过来打听:“老寿,你这是干吗?”

  “台风要来了。”寿仲浩认真地说。

  没想到却引来邻居的嘲笑:“你凭几朵云彩就能预知台风?”

  有意思的是,第二天,那场著名的“8·8台风”真的光临杭州了,这下连妻子都佩服寿仲浩的“神机妙算”。

  第一次预报地震

  接着,看云看出门道的寿仲浩又在1990年6月20日万里无云的杭州上空,瞧见西边突然出现一道竹竿似的云彩。“这绝对不是普通的‘气象云’。”联想到在《光明日报》上曾看到过有关“地震云”的文章,他脑海里电光火石般一闪,“这就是‘地震云’!”

  下班后,寿仲浩一头扎进了杭州图书馆,在地震资料与文献中找到了由西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是地震云》一书。根据已有资料与这条出现在西方上空的竹竿状的云彩,他当即向两位同事预言:“西面不久将有一场地震。”果然,18小时后,伊朗发生了大地震。这也是寿仲浩第一次准确预报地震,此事得到了两位同事的书面证明。

  一场地震改变下半生

  但真正促使寿仲浩走上预报地震之路的却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北山地震(Northridge Earthquake)”。

  “要是没有那场地震,也许就不会有我们老俩口13年的分离。”仰望苍穹,寿仲浩打开了记忆的阀门。

  1993年5月,因为女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他赴美探亲,计划暂住一年后即回国。不料,次年1月8日上午7点半(当地时间),他在天空中发现了一朵形似羽毛的云彩,像极了“地震云”。

  他拍下照片,冲印出来后,又依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作了综合分析,初步判定在1月12日至27日,南加州帕桑迪那西北将有一次六级以上的大地震。

  寿仲浩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跑到USGS(美国国家地质测绘局)预报地震。然而时逢双休日,他在USGS办公室外吃了个闭门羹,只得等到周一再去,地震却在17日即周一早晨4点30分发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地震发生在美国地震学家认为的无震区,人员的损失伤亡严重,但时间、地点、震级均与寿仲浩的预报完全一致,他就此感到了自己在地震预报方面的责任。可几年前在杭州图书馆翻阅的《这是地震云》一书中,没有谈及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于是这位年过花甲的知识分子改变了探亲计划,决定留在美国开始与“地震云”对话的艰难道路。

  叫板“板块学说”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检验,寿仲浩独创了一套“地震云”理论。他认为,地壳的薄弱部分在外力下首先破裂,从而引发小地震,造成多处裂缝,地表水沿裂缝向地下渗透,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加热地下水产生蒸汽,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压高热的蒸汽,这蒸汽冲出地面时遇冷凝结成云,这便是“地震云”的由来。在“地震云”产生以后,地下产生脱水,岩石的强度突然下降,最终引发了大地震。“例如北山地震之前,在震源10千米范围内发生过79次小地震;唐山地震中有人被烫伤等等事例都与我这项理论不谋而合。”寿仲浩得意地微笑。虽然“地震云”理论与“大陆板块学说”中引发地震的起因大相径庭,但他却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我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完全可以挑战‘板块学说’。”

  理清了“地震云”的来龙去脉,寿仲浩更加醉心于利用这种特殊的云预报地震的研究了。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想法设法搜罗了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终于琢磨出如何区别“地震云”与气象云,即观察此云是否有特殊形状、固定的蒸汽源与热量,是否突然出现、具有独立的速度。同时,寿仲浩还掌握了一整套预报方法——以“地震云”尾巴所指的方向判断震中;而后比较其大小确定震级;并以其出现的相隔时间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

  依据其独创的理论,寿仲浩这些年来先后向USGS预报了50次独立地震。按照时间误差不超过一分钟、震中距离误差不超过1公里,震级误差不超过0.1级的美国标准,寿仲浩这50次预报中有34次达到了“准确”。他还于1999年5月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地震预报网(quake.exit.com),至今已向全世界预报了1400余次地震,准确率达到70%,连其他国家的地震学家也访问他的网站。

  12年的等候与理解

  这位能读懂云的语言的老者,如今已先后接受了美国、英国、印度等多国媒体的采访,并于2004年参加了联合国空间防灾应用程序会议,以及欧洲地震探讨会议等国际性会议。他的论文不但发表在印度、伊朗等国的杂志上,还出现在联合国的文献上。

  在寿仲浩如潮的荣誉背后,却是妻子方女士在杭州12年的等候与理解。在分离的日子里,妻子的情绪曾在一次越洋电话中爆发:“你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是不是?你能不能保证你的研究最终一定成功?你到美国后一分钱没赚不说,还拿女儿那点可怜的奖学金作海阔天空的赌博,你忍心吗?”

  同样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却拿过听筒,阻止了母亲:“妈,你将爸的事当作普通人退休以后的种花养鱼吧,人总得有点事做。”妻子想了想问:“如果你将后半生全部投入进去,最后不成功,会后悔吗?”寿仲浩沉默了一下:“不,我不后悔!因为我至少努力过。”妻子尊重了他的选择,开始了一个人在杭州的漫长等待。

  对妻子深表歉意的同时,寿仲浩依然对“地震云”的研究乐此不疲:“2003年12月26日那次伊朗地震发生前几天,我家的网络断了,待其恢复后,我根据网上搜集的数据判断伊朗要发生大地震,赶紧将消息发布在我的地震预报网上,结果第二天同时收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文与土耳其克姆汉立特大学情报系主任的电子邮件,对我正确预报地震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我既喜且悲,喜的是我能挽救地震灾难中的生命;悲的是,受我手头的资源与条件所限,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消息发布出去,不然就可以救更多的人了。”

  记者临走时,寿仲浩这位民间科学爱好者再三向记者表示:“若能得到当代伯乐的资助,改善我的研究条件,得到更全的云图数据,我的预报能更快速更全面。”         本报记者 沈蒙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