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到了1975年,已经38岁的王选还是北京大学一名长期病休,打入另册的老师,他的身份还是刚刚大学毕业时评定的助教。
可就在此时传来一个消息:电子部等五单位发起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在家养病的王选再也躺不住了,攻克汉字处理难关是他多年来的夙愿。多少次,在病床上,他在头脑中勾画着美好的前景: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让计算机技术与中国出版印刷业联姻,插上再次腾飞的翅膀。
王选此时不顾身体还没有完全复原,就找到学校的有关科研机构,要求自己也参与到这方面的研究中去。一个长期生病之人,一个父亲是“右派”,自己也收听敌台的人,能被接纳到这样一个研究中去吗?
答案是可以。
虽然当时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可北大有关方面却认为,王选曾经是计算机语言开发方面的高手,只要不犯过大的“错误”,还是应该先用他。
这样的做法,让王选非常高兴,他也不顾身体羸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在作研究前,他必须先弄清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动向。为了广泛查阅资料,王选往返于北大至科技情报所之间,每次两角五分的公共汽车费都舍不得花,常常提前下车步行一站。由于缺乏经费,他也常常用手抄代替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