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学学法国的“文化遗产日”
别往他们脸上盖贫困戳子
欢迎“方便”的启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学学法国的“文化遗产日”
  国务院最近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近日对媒体谈到,“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这使我想起了法国的“文化遗产日”。我想,法国的诸多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法国是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家。1984年正式推出,日期定在9月的第三个周末,迄今已办了21届(2001年因“9·11”事件而取消)。参加过“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在“文化遗产日”,人们举家出动,携老扶幼,朝圣似地走进博物馆,走向乡村田野的古迹遗址,去实现和祖国文化遗产的“亲近”。在欧洲委员会的倡导下,如今绝大数欧洲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

  法国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是一个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从创意、组织、媒体引导等方面,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追根溯源,“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归功于戴高乐。1958年,戴高乐出任总统后,给文化部规定了一项任务,即必须保证更多的国民参观人类的、首先是本国的文化遗产。于是,法国文化部签署了“法国历史遗迹和艺术财富清点造册”的政令,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财富”普查。经过十几年深入细致的普查,建立起齐全的文献、图片档案。“文化遗产日”就是在完成普查之后设立的。可以认为,这是一项向国民展示“文化家底”的活动,是一个盛大的民族文化节日。

  开放性,是法国“文化遗产日”的一个显著特点。每年年初,各级政府就为“文化遗产日”忙活起来,它们征求各家博物馆意见,制定开放计划。公立博物馆责无旁贷地投入人力、物力,私立博物馆也积极参与。总统府、总理府、国民议会、参议会等权力机构的所在地,都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属于建筑遗产,在“文化遗产日”无一例外地对公众开放。占据这些建筑的政府部门要抽调公务员参加服务。治安警察则在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加强警力,保卫公众和遗产的安全。

  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法国媒体的认知高度一致,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为“文化遗产日”推波助澜。活动前,它们刊出“节目单”、专家访谈等;活动期间,做大量现场报道,刊出大幅照片;活动结束后,又做回顾总结报道,公布民众满意度的调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文化遗产日”把国民的求知热情引向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使他们对祖国文化历史产生更执著的热爱,进而将这种热爱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动。活动举办二十多年来,法国出现了波澜壮阔的群众性遗产保护活动,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数不胜数。更可喜的是,一些学生利用假期走进荒山野岭,参加古迹修复工程,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文物保护事业因此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幸运。其中“文化遗产日”居功至伟。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