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7版:人文
3  4  
PDF 版
王澍
生态立乡引来游人如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态公园:处理过的废水直接拿来灌溉 ■垃圾分类:每户村民门外都有三个垃圾筒 ■挖田造湖:耕地与景观之间的和谐转换
生态立乡引来游人如织
  ■生态公园:处理过的废水直接拿来灌溉

  ■垃圾分类:每户村民门外都有三个垃圾筒

  ■挖田造湖:耕地与景观之间的和谐转换

  安吉山川乡:

  本报安吉电 2月18日,大雪,安吉山川乡高家堂村仙龙湖水库。远处,漫天飞舞的雪花把湖边山坡上青翠的竹林压得弯了腰;近处,一湖清澈的碧水旁,几株黄色的腊梅正迎风怒放。青石搭起的堤岸上,几个孩子正互相追逐着打着雪仗。73岁的村民刘富乐老人,一边招呼着奔跑中的孙子回家吃饭,一边看到,远远的几辆轿车朝仙龙湖驶来,几个游客模样的人下车,走进了湖边的饭店里。

  3年前的2月18日,刘富乐亲眼看着自己投票支持的仙龙湖水库工程落下了第一锹土。10个月后,刘家所属的六分土地“沉到”了湖底,而一直期盼着“有水则灵”的高家堂村人,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咱们村里山是有了,但水面尤其是大面积的水面没有,”高家堂村党支部书记陈水木昨天向记者介绍道。没有水,村民们总觉得好像少了点灵气,于是,2001年,便开始有人提议,建个水库。接下来便是选址、论证等,等到2002年方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时,获得了100%的同意。

  作为补偿,村里面每年要按每亩地660斤稻谷的标准折价补偿给失地农户。而这笔钱,主要来源于水库养鱼、股份制电站等“水库经济”的收入。而水库建成后,波光粼粼、清风徐来的感觉,获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仙龙湖水库,只是山川乡为改善整体环境所做的努力之一。山川乡位于浙江安吉县南端,东界余杭,西邻临安,北接天荒坪。近年来,山川人在“生态立乡—生态经济强乡”的发展战略下,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合理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促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进行的。在记者实地采访的过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环保、生态的标准和建设思路。

  沿着高家堂村里的道路往前走,到处可见堂前屋后的竹子和大树。同行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王澍则对青石板、石子铺就的石板路、水塘檐、墙体等称赞不已,说这样原生态的建筑手段和审美方式往往是现代建筑学中要学习并吸收的。

  在村子的中间,有一幢3层楼的白墙青瓦建筑,原木的窗台、中空玻璃、环保的PPR管线在屋后沿墙而上。山川乡党委书记王琴英介绍说,这幢由北京某公司设计改造的房子是一幢生态建筑试点,“利用了地热等生态环保技术”。

  记者注意到,村里道路两边的绿化带特别有意思,居然是一条50公分左右宽的菜地,一茬茬绿油油的青菜,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让人喜欢。“一开始是为了不占地,好管理,后来发现对孩子们还可以起到不错的示范讲解作用。”王琴英解释道。

  观念的变化,都是由这样一件件扎扎实实的事情所促成的。1600余本《生态保护手册》发到了乡里每一户农家的手里;在高家堂村的生态示范公园,一盏盏照明灯杆上都接着太阳能电池板;分成三级流下的池水,是经过美国阿科曼技术处理过的污水,而经过处理的污水,当地农户可以直接拿来灌溉;大里村,一幢投资50万美元、对徽派古宅“修旧如旧”建立起来的生态怀旧住宅,一个标准间能卖500元/天;在马家弄村,每户人家的门外都备有红绿灰三色的分类垃圾筒;村外芙蓉谷里的透辉石矿也花了60万元施行退矿还绿,并禁止大石大树出境和河溪捕鱼……

  “一开始还真不习惯,”说起两年前实行的垃圾分类,村民卢细根挠了挠头,“去年有机会去了一趟日本,那里垃圾也是分类的,一个团里就我们几个最适应,别人还都向我们请教呢,哈哈。”

  天然的环境,用心的整治,山川乡成为全国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示范。2004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2005年4月,被建设部授予“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良好的环境引来了大批的游人。仅位于芙蓉谷口的这一带从事农家乐的居民,就由2003年的6家10余位从业人员,发展到了去年的40余家200余人,接待量也从2004年的7000多人次、创收数十万元,发展到去年的1.3万人次、创收100余万元。而对于整个山川乡来说,生态工业,如竹林生态鸡与高山蝴蝶兰的养殖,白兰泉矿泉水的开发,以及5公里观光走廊、船村凤凰山庄、舍里休闲度假项目,使得该乡人均收入增长到2005年7371元。

  “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做好农家旅店、农家餐厅,我们想把这里做成一种让人彻底放松、体验田园生活的地方,在这里,看书、打牌、爬山、睡觉都可以,闲了还可以看看我们当地的威风锣鼓,这里应该是城里人羡慕的绿色家园。”王琴英说。

  本报记者 蒋梦桦 摄影 杨晓轩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