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安吉电 “在乡村做一组建筑,其中有城里人做不到的事,城里人会对此羡慕不已。”在由杭州前往安吉山川乡的汽车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著名设计师王澍教授对记者描绘了这样的一个梦想。
曾经设计了宁波美术馆、美院象山校区等标志性建筑的王澍,一直以来对乡村有着特别的好感。“20年前,浙江的乡村跟瑞士的乡村基本上是一样的,除了物质条件上稍微差了一点,但这些年,有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已经破坏了原先那种优美的田园感觉,其实,这才是乡村真正的精华所在。”
在王澍眼里,最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居住形式就是村落,“因为你要的资讯都有了,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也有了”。
去年,由中国美院团委牵头,美院视觉传达学院的一批师生曾到山川乡进行社会实践,为山川乡设计了统一的对外宣传标志和网页。山川县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川人为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也打动了王澍。这一次,他和正在主持三峡丰都鬼城搬迁设计的李凯生博士,也加入到了本报“新农村的文化设计”大型社会互动实验中。在与本报记者一道感受了山川乡的生态后,王澍、李凯生与山川人达成了初步的一致意见——做一个让城里人羡慕的艺术村落。
“3月份,我们会率研究生们先来做好村落的规划,”王澍说,“第一期示范农居,应该在今年夏天之前建成。”王澍希望这个示范最好由一个群落组成,有8-10户人家,“这样才有足够的示范作用”。
谈及建筑师能为当下新农村的建设做点什么,王澍说,第一,应保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继承当地建造传统并作出观念上的革新,并可以大规模推广;第二,应该把乡村建筑做成城市发展的参照物: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是一种和土地、和周遭的人联系得更紧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想;第三,建筑师应该探求、引导一种方式: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对乡村环境的影响破坏最小,成本最低,最节能,最保温保湿,在维护上投入最少等,这些细节,都要扎根农村,而且是要一般乡村工匠所能掌握的;最后就是提升审美。中国的乡村曾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这里面既有美学的因素也有生活的因素,建筑师起码可以在建筑上,提升乡村的吸引力。
本报记者 蒋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