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现在的孩子宁愿跟电脑交流,用手机短信沟通,都不愿与父母和老师聊天谈心。”“我班十几名学生同样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如今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颇让人困惑。”……提出这些教育新难题的,是昨日刚成为本报特别通讯员的20位班主任。
作为本报基层联系点的特约联络员,这20位来自多所杭州中小学的班主任不仅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心声,也吐露了“新”声。“有的高三学生越是学习压力重,越想找个精神寄托,所以相对来说较容易有恋爱的倾向。因此,作为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恋了以后怎么办’,比如告诉男女生如何在恋爱中把负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等等。”杭师院附高高三年级班主任潘容霞语惊四座。
但此话随即获得了其他班主任的认同,也彻底打开了大家的话匣,会议室里的气氛像煮沸了的开水:“现在许多孩子小学时就开始发育,在高中里谈恋爱已经不稀奇了。”“有时候想拦也拦不住,就好比是纠正孩子的错别字,纠正次数越多,越容易犯错,因为这些错误成了强化记忆”……杭州濮家小学赵伟群老师不由得介绍起了自己的经验之谈:“遇上类似的事情,我会告诉学生:‘你现在的感觉就是欣赏他而已。为什么会欣赏他呢?因为你发现了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值得你去学习。’”
而杭州行知小学副校长沈忠琴感叹家访收获很大的同时,也感慨起“百名教师访万家”所遭遇的尴尬与困惑:“有些家长接待老师家访像是为了摆阔,有的家里条件不好就拒绝家访,我们有时也心酸,难道在他们眼里老师都是趋炎附势的吗?”
其间,不少班主任还提供了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自创“锦囊妙计”。例如杭州大关小学包天英老师的班里三分之二都是男生,最新“收服”这群顽皮的小家伙的一招叫“财富流向有学习力的人”;而杭州采荷中学陈燕老师的绝招叫做“悄悄话”:“我上回去一名学生家里家访,发现他家电冰箱上有好多磁贴和纸条,他妈妈说,这就是她与儿子平时交流的方式,孩子年纪大了反倒不愿意当面和她说心里话了,她就采取了书面的‘悄悄话’方式,效果不错。于是我便找到了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新形式——有些事可以写在作业本上,与学生书面沟通。”
更多的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新”声,将通过这批特约通讯员的实践和视野奉献在本报读者的面前。
本报记者 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