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闵思佳之前,我就想如此美丽的名字应该属于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子。果不其然,初次见面,我就被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气质所吸引。如果不是先前查过她的资料,我实在无法将眼前淡雅如菊的气质美女和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人造皮肤”主要发明人等头衔联系在一起。
“人造皮肤”学名丝素海绵生物敷料,是一种模拟人体皮肤,附在皮肤创口上面以帮助其愈合的物质。它由科研人员提取蚕丝中的蛋白质生产而成,具有丝绸般的质感;由于是纯天然产品,利用它来治疗大面积的皮肤创口排异反应小,安全可靠。近日,这一成果已经通过专家认证,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它也是我省首次开发出来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皮肤。
哪怕出不了成果,也要闯闯
屈指算算,闵思佳和这张“皮” 已经耗了整整10年。
1996年,她“狠心”丢下才6岁的女儿,前往日本信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受“穿丝绸衣物可以治疗某些皮肤病”启发,她敏锐地感觉到如果将蚕丝这一天然物质用于医药领域,肯定会大有前景。因此,当导师劝说她攻读材料性能测试这一比较“保险”的方向时,她毅然拒绝了:“我一定要研制出一种新的材料。哪怕出不了成果,也要闯闯,大不了拿不到博士学位。”
后来,她顺利毕业,但搞科研实在是一条坎坷的路。1998年,想把研究成果造福于国人的她回到了杭州,并努力争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更进一步。但是,当时苏州大学等研究机构也有专家在从事类似领域的研究,并且已经抢先一步获得了“863项目”基金等资助,却没有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因此很多专家都有“这个领域恐怕搞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想法,申请科研经费非常困难。尽管如此,闵思佳从来没想过放弃,她坚信自己走的路是有价值的。后来,在得到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科技局等单位的资助后,她才有了“资本”对“人造皮肤”开展最后攻关。
无他,唯“认真”耳
在老师眼里,闵思佳是一个“拼命三郎”式的人物。博士毕业前没几个月,劳累过度的她终于病倒了,不得不到医院里接受手术。没想到,手术后才第四天,她竟裹着还未来得及拆去的纱布,出现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老师们都惊呼“这人不要命了。”
“其实我不是不要命,我只是觉得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闵思佳说。1976年,高中毕业的她去临安上山下乡当农民。尽管身体瘦弱,但干农活的时候她总是比人家积极,甚至在炎热的7月里“双抢”也一天不落下。“做农民也要做最好的。”
在学生眼里,闵思佳是一个“老穿那几件衣服”的人。她在大学里当老师,既搞科研又要抓教学。虽然工作忙碌,但总是努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闵老师周末也经常来实验室做实验或者查阅资料。看她老穿那几件衣服,你就知道她在研究上花了多少心血。”她的学生说。 本报通讯员 项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