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木心的高明名正言顺
我骂明星也是一种文化
柏林的“好莱坞口味”
李安还是那个李安
民间艺人的狂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柏林的“好莱坞口味”
  向来被认为是欧洲三大艺术电影节的柏林电影节正在逐步陷入商业的泥沼,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朝着类似于好莱坞的模式前进。

  从上世纪50年代创立开始,柏林电影节参展片都围绕一个主题,2004年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2005年的主题是性和足球。如果说这些主题尚能让人感受到一丝关于“艺术”的气息,那么今年的电影节在艺术方面却彻头彻尾地走向了边缘。今年参展影片的主题,似乎更偏重探讨社会上极端现象和另类人生。比如开幕式上放映的《雪蛋糕》,讲的便是几个心理有些“变态”的人之间不同寻常的友谊。而大受组委会欢迎的丹麦影片《肥皂》,讲的更是一个男人要变性的故事;德国影片《简陋》内容更加荒诞,说的居然是两个来自奥地利的专门在与年轻貌美女子约会时偷拍人家裙下风光的偷窥癖的游戏故事。而被媒体捧为德国版《美丽心灵》的《基本粒子》,讲的同样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家庭中同父异母两兄弟之间的故事……如此众多的对于另类人性解读的电影聚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此前在美国横扫各大奖项的李安名作《断背山》的题材,同样也是一种关于人性的另类解读。

  因而,一些德国影评人认为,本届柏林电影节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好莱坞式的美国口味在欧洲的进一步延伸”。也就是说,柏林电影节的商业性似乎已经超过了它的艺术含量。而按照这样的观点,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诸多亚洲电影,包括许多中国电影会缺席这次电影节了。因为中国许多希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新锐导演,都是希望将自己的一些相对小成本的作品拿去柏林,首先在艺术上得到承认,然后才有机会去拍商业制作。但从今年看来,已经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亚洲电影人抛弃了柏林,还是柏林电影节为了商业化的目的放弃了部分亚洲电影。

  此外,随着电影节价值取向的变化,评委也开始明星化。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由英国女影星夏洛特·兰普林出任,她曾凭《游泳池》一片获得了2003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女演员奖。而对于许多中国观众而言,虽然今年柏林电影节上没有国产电影参赛,但“大长今”李英爱被选为评委之一,也已经足以使一部分人兴奋一阵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