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联合国前新闻官昨浙大开课
雕刻作品捐母校 准毕业生表谢意
浙师大新增5个一级学科
香港各大学 争相赴内地招生
金华职院留法学生将启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联合国前新闻官昨浙大开课
第一讲:联合国秘书长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本报讯 昨天下午,埃克哈德先生步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临水报告厅,看到浙大为他受聘客座教授而举行的隆重仪式,立即显示了联合国秘书长前新闻发言人的特有幽默:“我觉得我需要克制着才不向各位尊敬的先生和女士们请教,你们确认不会搞错吧?我并不是科菲·安南,我只是他的发言人。”

  现年63岁的埃克哈德在去年夏天他退休离任之前,称得上是全球最大的“新闻官”了,他在联合国20年工作中,曾担任过联合国与欧盟方面的联合新闻发言人,又为前任秘书长加利当过助理发言人,之后又当维和部首席联络官,从1997年起为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担任了8年的首席发言人。

  一一评述7任秘书长

  昨天下午,当浙大校长潘云鹤亲手为他佩上了校徽时,他立即进入了浙大教授的全新角色,为人文学院本学期选修他课程的349名新弟子,上起了第一堂公开课。从本学期起,他在浙大开讲两门课,一门是为新闻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怎样做新闻发言人”,另一门是面向全校学生开的公共选修课“冷战后的联合国”。

  台下的学生、记者提问活跃,尤其当浙大学子们以娴熟的英语频频发问时,埃克哈德享受到了“初为人师”的快乐,尽管他坦言相告,30年前他也曾当过中学老师,被学生们称为“最容易对付的老师”。而他在联合国的工作更被高官们称赞为谚语“有理不在声高”的化身,各国驻联合国记者为此送他一个雅号“镇定自若先生”。

  他的温文尔雅和诚挚坦诚鼓励了大学生,有学生提问:“我们很好奇,您眼中的各任联合国秘书长在性格上、与媒体打交道上有什么不同?”他一口气历数了联合国的7任秘书长,一一评述起来:“加利秘书长在任时,记者们老抱怨他一点没新闻;安南秘书长对媒体很友好,记者们在联合国大楼里遇到他,可随时叫住他聊天,可正式安排记者见面采访的次数又太少……”

  “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2002年10月,埃克哈德先生陪同安南秘书长访问浙大。此行让他与浙大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次的杭州之行,他见识了浙大美丽的校园和西湖美妙的夜色,他告诉自己:“这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而浙大学生们向秘书长踊跃提问的“独特视野”更是触动了他。

  2005年2月,他在离任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动表示,希望在退休之后与夫人一同来浙大教书。浙大通过在联合国工作的校友凌建平与埃克哈德本人取得了联系后,深入沟通与商洽。2005年6月13日,埃克哈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下了就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的聘任合同。

  昨天,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今年的执教期为春学期,3个月半。他说,上次访问杭州是在秋季,今年春天在杭州执教,下次他会选择在夏季和冬季来杭,把杭州的“一年四季”美景全部看遍。除了教学外,还想爬爬杭州周围的连绵青山。随同他一起到浙大赴教的还有夫人戈登,她原先也在联合国任职,现在到浙大义务担任英语口语课教师,并将帮助浙大图书馆成为联合国出版物的托存图书馆。

  浙大一年有名人讲学50人次

  对于浙大聘任联合国前新闻官当教授,校长潘云鹤表示,新闻专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埃克哈德先生的加盟,一定会促进人文学院及其他学院的国际交流,在搭建国际化办学平台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去年一年,浙大邀请了包括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维·格罗斯和1996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等在内的名誉、客座教授来校讲学50人次。浙江大学每年通过聘请国际各类学术名家任教,为学生打开国际视野,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潘云鹤希望浙大的学生今后能更多地到全球就业,包括进入联合国工作。

  ■编辑部发言

  与昨天埃克哈德受聘浙大教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此前数月,中国人民大学聘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出任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曾表示要把人大的新闻学院建设成世界级水准,并为政府培养一批新闻官员。因为目前国内缺乏一批懂新闻的官员,遇到重大事件时,不知道如何向公众交代。而在国际上,遇到此类情况,会在1个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情况,国际上称此为危机处理。

  于此可以看到,在我国重点大学纷纷进军世界一流大学时,已经有很多校长致力于以更开放的姿态,来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到校执教,学脉传承,为培养未来的大师级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联合国翻译凌建平

  我的英语得过0分

  本报讯 “高中毕业时我的英语考试成绩是零分。”在昨晚浙江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校友座谈会上,陪同埃克哈德前来浙大的联合国秘书处中英翻译处译审凌建平一语既出,满座皆惊。没想到,操一口流利地道英语的他,在中学阶段竟然是个英语很烂的学生。

  1974年凌建平高中毕业,英语成绩是0分,因为那是他最讨厌的一门课程。但一年之后,一张报纸居然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接触到了当时还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的《参考消息》,其中有一版上登载了美国的阿波罗航天计划。他震惊了,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把国外的新知识学过来。

  于是,他开始每天早上5点就顶着星光上城隍山读英文,一直坚持到1978年考上大学。另外,由于当时的英语资料非常有限,他还学会了抄书。“所以,我的英文书写比较漂亮。”凌建平幽默地说。

  一段时间,联合国中英翻译紧缺,就花了一笔钱,委托我外交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为联合国培养翻译,1984年在杭州首次设点招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凌建平走进了考场,没想到一举夺魁,成为了当年杭州惟一考上这个专业的人。

  “联合国的工作其实也很平凡。即使你是天才,也必须塌塌实实做每件事。另外,做一个好翻译,你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这就要求你要始终对新事物保持一种兴趣,一份好奇心。”他说。

  本报通讯员 项芳丽 本报记者 王慧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