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无偿献血1.2万毫升 39岁徐蓓书写美丽人生
听骨植入听力重建
200人报名义务监督
爱心李博士肾移植成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无偿献血1.2万毫升 39岁徐蓓书写美丽人生
  本报讯 走在杭州武林路上,路边广告牌上一个美丽的女子用微笑告诉每一位经过的路人,献血是一件快乐、美丽而健康的事儿。

  她叫徐蓓,是杭州市佳豪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今年39岁的她,从2000年第一次参加献血至今,已经无偿献血18次,共计12000毫升,成为杭州的“献血大户”,更成为浙江省血液中心的“活广告”。在生日前后去献一次血,成了她庆祝生日的特殊方式。

  代言的是一种精神

  于是有人把徐蓓戏称为“形象代言人”。的确,徐蓓不仅自己身先士卒,也不停地用自己的献血体验来感染、说服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员工,让他们也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仅她一个人,就直接带动了30多人参加无偿献血。

  她13岁的女儿每次上武林路,都会很骄傲地告诉朋友,“我妈妈很伟大,我妈妈献血的,献的很多很多了!”

  徐蓓说,开始每次别人动员她献血都会很紧张,因为怕扎针。

  后来,有件事改变了她。有一天,报上刊登了血库告急的消息,外地的一位朋友看了以后问她:“为什么有着几百万人口的杭州,竟然还会血库告急?”她一时语塞。这也促使她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

  我献血 我健康

  徐蓓告诉记者,她其实很怕痛,但献血是做善事,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了。

  “其实,刚开始献血,我还是有疑问的——献血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这是血液中心说的,我必须自己去亲身体会。所以,我开始定期体检,结果发现,献血之后,有些指标还在朝好的方面发展,比如血小板。原来,成分献血,可以刺激肌体的新陈代谢,让身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徐蓓笑着说,现在,定期体检,反而成为自己保持健康状态、奉献健康血液的一种方式。从开始的半年一次献全血,到现在的一两个月一次的机采成分血,徐蓓始终没有停止过付出的脚步,她已经忘了自己献了几次血,她所记得的,是手头的四五本献血证已经写不下这许许多多的数字,很多时候,工作人员在一个格子上,都要记下两次献血记录。

  “一开始会刻意计算自己献了多少血,到后来,连自己都忘了。”徐蓓说,现在,她更喜欢机采血,虽然比较费时间,但机采血的周期短,大量需用血的时候,可以及时召集到大量志愿者;而且,机采血比较科学,因为它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抽取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对病人来说,排斥反应也比较小。

  “后来,我发现,光靠我们自己的主动献血,是不够的。我们也会老、也会生病。我希望,城市里像我这样献血的人可以多一些。所以,我开始动员身边的人参加献血。”

  为了向周围的人证明:我健康,所以我献血;我献血,所以我更健康;也为了奉献更为高质量的鲜血,徐蓓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献血,本身就是一个善意的出发点,想去救人,如果连自己的健康都保护不好的话,怎么去救他人。”

  更注重提高生活质量

  徐蓓告诉记者,自己保养身体的方式其实很简单:适量锻炼,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徐蓓说自己以前比较懒,不会去做运动,但现在,她一个星期会抽三四次时间去游泳、跑步,让大家看到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徐蓓。

  徐蓓的现身说法,很快得到了响应,“我的哥哥、表妹、员工,都参加了无偿献血,员工们甚至会约我:老板,你什么时候去献血啊,把我带上吧。(笑)因为可以搭便车嘛!”

  徐蓓说,其实,他们的付出,并非没有回报。在她的公司里,曾经有一个学徒工,他献过2次血以后就回家了,后来,他的妈妈生病要动手术,给我打来电话,咨询免费用血的事情。    

  ◆魅力感言: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每次,经过武林路,总要驻足,为杭州有徐蓓这样的市民而自豪。她保养自己的身体、奉献健康的血液,还用自己的健康作为标榜,带动了一个城市的献血情怀。她,用实际行动写下:真正的健康,恒久的魅力。

  

  ◆相关链接

  以爱庆祝自己的节日

  省血液中心举行的“学雷锋、迎三八无偿献血活动”将于3月4日~8日在杭举行,现场赠送献血者浙江省小王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健康食品礼包。市民可以前往以下各个流动献血车点无偿献血:省血液中心本部、武林广场杭州剧院门口、杭州龙翔桥、下沙物美超市门口、文一路物美超市门口、临安衣锦街、吴山广场(4、5日)、余杭临平利群广场(4日、7日)、富阳商业城(8日)。作为无偿献血的形象代言人徐蓓希望女性能更多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她说:“当我们走向街头无偿献血车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对于别人的意义。”          本报记者 林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