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8大举措打造新农村
· “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关注“三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五要五不要”

  不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一些基层干部谈起新农村建设,便津津乐道于村庄建设外观的整齐划一;有的地方把为农民建了几座楼房别墅说成是“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这样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远不是个例。

  “一号文件”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农业部这位负责人说,上述“五要、五不要”应当成为下一步行动的箴言和警诫。

  >>“多予少取放活”

  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这句话作了响亮的“注脚”:

  “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上述“三个高于”,表示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较大幅度增加投入使“三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支农政策较好地得到落实,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大提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

  >>“四管齐下”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不久前表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去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但是同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影响农民收入。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农民外出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稳定性较弱。

  针对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有关人士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同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直补方面,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主产区今年要将种粮直补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

  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

  >>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强调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

  近年来,中国一些地方违法征占农民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生计安置,引发大量农村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农村乃至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对此,“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文件提出,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

  文件强调,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文件说,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