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 重高保送生 今年增500
· 浙师大 再牵“就业红线”
· 迎“动漫” 传友情
· “阳光书社” 传播阅读
· “诺丁汉”学生亲历文化撞击
· 杭州初三生 身体素质测试 3月起进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年分班三四次——
“诺丁汉”学生亲历文化撞击
  本报讯 2月23日下午,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园里,不少学生挤在草坪上,想和到校访问并亲手栽下樱桃树的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近距离交流,并用相机拍下这难忘一刻。远处的草坪上,一群白鹅和山羊却安逸地享受温暖的“日光浴”,这种场面在其他校园里很难看得到。在采访中,很多学生向我们讲述了“诺丁汉”式的另类校园文化。

  老师不摆谱

  23日,为迎接中外贵宾,校方在行政楼前特意铺上了红地毯,一些前去领书的学生无意间踏上了红地毯,并在上面留下了脚印,英方接待老师却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幽默地笑了笑,对他们说“这红地毯是为你们而铺设的。”

  这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渗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来宁波诺丁汉大学就读研究生课程一年多的女生小李,原先就读的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的本科,但她更喜欢这里,“因为诺丁汉的老师很有魅力,进教学大楼时,男教师总会女士优先,根本不摆老师的谱。一次,有老师为了等一名学生进电梯,竟按着开启按钮等了好几分钟。这些细节都让我深受感动,潜移默化中把我们塑造成为绅士淑女。”

  小李说:“原本以为在这里读书会很轻松,亲身体验了才知道累。一个学期需要写几万字的英语论文,还要阅读全英文版的‘砖头书’”。

  在14幢学生公寓里,我们见到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大二女生小高。她说,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个班级三四十人“济济一堂”,每班最多容纳15人,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永远是班级的中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而老师更是极其鼓励这种“胆大妄为”。

  文章百回改

  同寝室的另一女生小吴则体会到这里“文章不厌百回改”。新学期一开始,学校就将所有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包括一名导师和四名学生。第一次写一篇350字的论文,从初稿到终稿,4个人几乎每周都要见几次面讨论,取长补短,然后将各自的思想、草稿以邮件发送给导师。“虽然每一次,导师总会称赞我们 “well done”(做得好)或者“excellent”(非常优秀),但他还是会不厌其烦地指出我们从结构到内容的错误,细微到一个标点、一个空格的使用。”现在,小吴和她的导师几乎每个月都要面对面交流一两次,每周都保持邮件的往来。

  一年分班三四次

  在家门口读世界名校,学生们压力一点也不轻,并没有进入“保险箱”的感觉。因为这里实行优胜劣汰,一年有三四次分班考试,还要随时应付教授的论文。有学生说“我们也不可能临时“抱佛脚”,因为英式的测验题更考验我们平时的思考和积累。”

  温柔的文化冲撞

  这里就像个英国社区,学生们凭门禁卡,刷卡才能出入教学楼和图书馆,寝室楼大厅里粘贴的是英文海报,餐厅里提供的是英文菜单,学生们互相见面打招呼也是一声地道英国式的“Hi”、甚至打开教室电脑后跳入眼帘的也是纯英文的界面。商学院的学生小吴说,“才来半年多,现在有些词我用中文还真不如用英文反应得快。” 但校园里,你也会看到传统中式的石拱桥和亭台楼阁与英式灯罩、罗马柱遥相呼应,充满异域风情的沙枣树与中国味十足的松树比邻而居。

  在校园西北角的一片松树林里,正在散步的舟山籍学生王妙对我们说:“虽然每天用英语上课,我还会经常念念中国古诗,毕竟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丢。”

  本报通讯员 项芳丽 本报记者 王慧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