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辽宁省沈阳市骨科医院公开承诺要争创“无红包医院”。“手术医生收受红包一经查实,医院将免除举报患者的手术费,被举报的医生立即下岗”。据了解,与其他医院相比,该院具有手术多的特殊性,到院治疗的患者中有约70%需要动手术。院方已与200多名医生签订“拒收红包协议书”(《中国消费者报》2月24日报道)。
医德滑坡、医风不正,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也不是个别现象。“红包”现象有它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单纯通过一纸禁令、一句承诺,难以堵住“红包”泛滥的源头。因此,笔者认为,该红包禁令难有大作为。
一些收惯了“红包”、自认为医疗技术精湛的医生,他们不可能甘心接受无“红包”可收的现实,他们会心理不平衡。虽有禁令大棒在挥舞,但在利益面前,仍可能变着法子收“红包”。
从患者的角度讲,他们到医院接受治疗,有求于医生,他们与医生之间地位与信息又不对称。即使医生不明目张胆索要红包,他们也会担心,没送“红包”,会影响医生的工作热情和手术质量。他们虽然对送“红包”心有不甘,但是,为了自己的医疗利益,他们也不敢向“红包”说“不”。
虽然现在院方开出了免费手术的举报条件,但是举报医生收“红包”要拿出可靠的证据,而“红包”本身是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医生怎会轻易留下收“红包”的把柄?因此,举证困难就是患者举报的一大障碍。况且,对患者的奖励措施也先天不足,如果患者举报了医生,医生下岗了,患者能安心地躺在这家医院的手术台上,接受下岗医生同事的手术服务吗?这种奖励实在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要遏制“红包”现象,并不是一家医院、一纸禁令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形成社会合力。最根本的,要从改革、完善医疗体制入手,从根本上抑制医生的“红包”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