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背影
3  4  
PDF 版
· 国学大师张中行走完流年碎影的一生
· “余永泽”与杨沫的 情感纠葛
· ■生平
· 与“姐”厮守半世纪
· 安守“都市柴门”
· 北大情结贯穿一生
· “左手书”与“半百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余永泽”与杨沫的 情感纠葛
  曾经有记者采访张中行时问他:“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张中行答曰:“男女之情”,再追问对暮年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时,张中行还是回答男女之情,可见张中行绝对是位多情才子。也许正因为一个“情”字,在他与杨沫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里,无论外界如何众说纷纭,张中行始终沉默以待。

  张中行1931年与杨沫相识,在他的回忆里杨沫当时“十七岁,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丰满,眼睛明亮有神。言谈举止都清爽,有理想,不世俗,像是也富于感情”。杨沫因为反对包办婚姻谋自立,托人请张中行帮忙,到了香河县立小学教书,之后两人鸿雁往来,感情迅速升温。1932年春,杨沫从香河回到北京,就和张中行同居在北京沙滩大丰公寓。这是张中行弥足留恋的一段生活。

  张中行北大毕业后到南开中学教书,这时杨沫又回到香河。1936年早春,张中行得知杨沫与在香河暂住的马君来往过于亲密,为了保全小家庭,张中行把杨沫接到了天津,在南开中学附近租了两间西房,重过朝夕相处的生活,可隔阂早已在张、杨二人心中形成且无法弥补。也就是在1936年,张中行被南开中学解聘,于是和杨沫二人回到北京。一回到北京,经过反复思量张中行最终向杨沫提出分手,而杨沫也“面色木然”地应允了,两人情份画上句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杨沫出版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许多人认为其中丑化的余永泽就是张中行,张中行总是讲自己“没有在意”而保持沉默。“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上了“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杨沫看到后大为惊讶,还写了封感谢信,并让他们惟一的女儿,给张中行送去一张老照片以作永久的纪念。可后来有人著文谈她当年的感情,杨沫以为是张中行指使,两人关系再度恶化。

  杨沫去世后,张中行并没有前往参加追悼会。据悉,在遗体告别仪式的头天晚上,吴祖光先生曾打电话给张中行,问参不参加,张中行说不参加。张中行认为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仪式后,张中行接到女儿来信,主旨是说生时的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都谅解了吧。张中行复信时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

  张中行在后来谈到和杨沫分手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两个人在思想上有距离了,一个走“信”的路,一个走“疑”的路,道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