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看来,任何进取心,包括求学心,都跟虚荣心分不开的。
从十几到二十多岁,我买过的书比看过的书多几倍。比方说,如果一年里买了三百本书,其中我看完的大约有五十本;看了一部分的有一百本左右;其他一百五十本则从书店书架直接搬进家里的书架,我从来没有打开看过。
二十年前,一本书的价钱平均一元。那么,每一年,我浪费的钱总要100多元,几乎等于年轻工人当时一个月的薪水!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是我恨不得做个知识分子。同学、前辈当中,有一批人读过的书实在非常多。他们讲到古今中外五花八门的作家、作品,都是我根本没听说过的。当他们聊天的时候,我只好保持沉默,或者装出知道的样子,心中总是战战兢兢。于是,匆匆地跑去书店找人家谈到的书籍买回家。卡缪、卡夫卡、康德、沙特、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海涅、黑格尔,等等,当年常有人讲到的作家、思想家的作品,统统地买了,因为我都想看,后来却一律没有看。
究竟是怎么回事?
说穿了,当时的我没有能力看那些作品。想看和会看,截然是两码事。听别人讲,好像蛮有意思、蛮好玩的书,当我自己打开看,却显得晦涩、难懂,唯有放在书架上了。
桌上、床边堆着书,总是说着“一会儿再看”,却始终不看。我当年的情形,就是这样。我把那些名著买回来,在书架上费心排列、陈列,以便有朋友来访问时炫耀“藏书”。
多么虚荣!
且为当时的自己辩解一番。由我看来,任何进取心,包括求学求知,都跟虚荣心分不开的。我长在没有书房的家庭里。中学时候去同学家,看到人家高达天花板的书架上,塞得满满的世界名著,所感到羡慕的程度,几乎接近绝望。十几到二十多岁,我注入那么多资金,要伪造“藏书丰厚”,不是情有可原吗?
如今我觉得,书不用看得多,只要理解得深。犹如交朋友不用广,但是最好要深一样。对别人合适的书,对我不一定合适,没什么不妥当的。甚至觉得,大家都看的书,我一个人不看也罢了。于是,越来越少看畅销书,而心情爽快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