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杭州市采荷中学教育集团的每位同学都领到了一本崭新的《我的成长记录》册。
虽然教育部门目前只要求初中毕业生有成长记录,但早在200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初,该校政教处就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设计了学校原创的第一版《我的成长记录》册,这本手册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成长故事。
去年新中考“综合素质评定”标准出台后,学校立刻设计了第二版《我的成长记录》册,在扉页上完整地印上“综合素质测评对照表”,同学在每周进行测评时可逐条对照,并及时将测评结果记录在册,每学期的总评也是据此产生。
每周自评隔周互评
“综合素质评定”评价过程必须公平、公开、公正,学校专门成立了“评定委员会”,由校长、政教主任、教导主任、教师代表、社区代表等组成。
班级成立“评定小组”,由班主任和4名任课教师组成。
记者采访了八年级(5)班的卫伊凌同学。她说,每周末同学们都按照“综合素质自评”的6个方面表现进行一次自评,像她作为副班长,在“交流与合作”方面一直做得不错,所以常在这一项给自己评A(优秀),但是有时觉得自己在“实践与探索”方面表现一般,她也会实事求是地给自己评P(合格)。
卫伊凌说,每隔一周,班级里还要进行一次“互评”,每个同学都可以自由发言,通过讨论来给出一个小组评定。
“互评结果是需要本人同意、签名的,班主任会写上一周评语。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把《成长手册》带回家,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表现,同时让他们也提出一些希望。”卫伊凌说。
开发专用“测评”软件
该校的测评“频率”是,以上个学期为例,每位同学的自评进行了17次,小组互评进行了8次,另外由班主任在期中阶段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价”。
如何在学期结束时能够顺利产生一个“总评”?该校创造性地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专用软件。班主任根据每周的学生自评、隔周的互评结果,在“综合素质评定”中的41个“关键表现”上输入评价结果,然后参照学生平时表现,最后软件就会自动生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上学期八年级(5)班的34份评价中,有26名同学获得6个A(优秀),6名同学获得5A1P(合格),2名同学获得4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