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吉庆山马坡岭山脚下,最近建成的“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上刻有林寒碧、徐蕴华夫妇的生平事迹。
福建才子林景行,原名昶,字亮奇,以别字寒碧行世,1886年出生于侯官(今福州)仕宦之家。1907年春,在日本留学的林寒碧回国休假,到上海拜访女革命家秋瑾,在秋瑾寓所认识了秋瑾的女弟子徐小淑。林寒碧个子高挑,容貌清秀,才思敏捷,性情温和,给秋瑾和小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秋瑾悄悄地对小淑说:“赐可妻也。”
蕴华,字小淑,号双韵,1884年出生于浙江石门县城(今桐乡市崇福镇)。她和胞姐徐自华曾被柳亚子誉为“浙西两徐”、“玉台两妙”。秋瑾牺牲后,徐小淑追随徐自华和吴芝瑛义葬秋瑾于杭州西泠并集会追悼,林寒碧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认识了小淑的老师陈去病,陈去病对寒碧的评价是:“温文尔雅,弱冠奇才。”
徐小淑眼中的林寒碧是一位纯洁的青年、日后必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栋梁之材,再加上有两位师长的赞许,芳心遂动。
1909年5月2日,陈去病为媒,林寒碧和徐小淑在上海张园举行婚礼,出席宾客有数百人。后来,林寒碧和徐小淑双双加盟南社,常以诗词唱和,时人称羡。
辛亥革命前夕,林寒碧学成归国,奔走戎马,不辞劳瘁,在革命队伍中颇有声誉。民国建立后,宋教仁出任农林总长,礼聘寒碧为秘书,寒碧成了宋教仁的左右手。宋教仁被刺后,身为众议院秘书的林寒碧成为坚定的反袁分子,经常在报上发表激烈的反袁言论,以至一度不得不离开上海避祸。
1915年夏,徐小淑带着5岁的女儿林惠随寒碧赴辽东沈阳附近的本溪湖避难,过了近一年清苦的生活。返回上海后,林寒碧出任《时事新报》总编辑,以笔杆讨伐袁氏,抨击军阀。1916年8月7日夜,寒碧从报馆外出赴挚友梁启超之约,在静安寺路马霍路口被英国人克明的汽车撞死。此时,他的小女儿林隐(字北丽)出生才17天。
1916年冬,徐小淑回到家乡崇德,创办了县立女子学校,不久又创办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开始了在家乡20余年的教师生涯。她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女子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同时,个人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1920年,小淑葬寒碧于杭州孤山之阴。
1962年,徐小淑病逝于上海新华医院,享年79岁。中国新闻社为这位上海文史馆馆员专门发了一条《秋瑾挚友徐蕴华在沪逝世》的消息。当时,林寒碧之墓虽然还保存在西泠桥畔,但早先合葬的愿望显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徐小淑葬于上海梅陇公墓。
周永珍女士在参与编辑《柳亚子文集》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徐氏姐妹的作品,后来当她看到中华书局出版了《徐自华诗文集》时,深感“双璧缺一,甚为憾事”,于是在如今尚健在的林北丽女士的全力协助下,多方查找,广为搜集,在1999年编辑出版了《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使这对诗侣动人魂魄的情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也为中国近代诗史留下了珍贵的一页。